第五章 春天的故事02(第4页)
培养什么样的人?德厚而成人,学优而成才,立德树人是根本。团结四小从2007年开始实施慎独教育,我们将其“反求诸己”的思想精髓概括为“自律、自省、自强”,在“让自律成为品质,让自省成为习惯,让自强成为追求”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志向高远、节操雅正、身心强健、学识渊博的自主型人才被确定为我们的学校使命。
围绕这一核心价值,特别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我们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科属性、学习方式等方面来优化课程结构,从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四方面合理分配学科课程各个科目。
从上述团结四小课程建构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过程中,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而我们的育人目标也决定着学校的课程结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在课程结构的确定上,我们坚持做到两点:一是不仅要考虑国家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二是不仅要依据课程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中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实现“两化”:一是要全力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二是要着力打造校本课程的个性化。
首先,从学科角度来看,知识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强调课程的整合性。
比如,在美术课上,老师在教授“跪拜的藏羚羊”时,让学生做了课前调查,分析动物的生存状态,课上观看视频,讲述动物的故事,创作藏羚羊图案,设计环保标志和标语口号等。这种淡化边界,将美术创作、文学、环保、实践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特别适合小学生。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我们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树立大课程观,立足校本,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符合校情和学情的学科整合。
再比如,我们把安全教育与班队会和家长讲堂进行整合,将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这样整合后的基础课程就不再需要那么多时间,可以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重构,解决的不仅仅是课时问题,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知识本位的单一化模式,就好比老北京的四合院,房门关着,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独立,学生获取的是单线条的知识结构,但房门打开之后,淡化学科界限,链接学科关联,学科间相互配合、融合相通,则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多元创生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必然要以丰富的校本课程为依托。学校是从四大板块来进行校本课程选择和设置的。
一是围绕慎独教育“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自省评价理念,开设了自评互评课,这是以动态评价为主导的一门课。在每周的自评互评课上,老师和孩子们以学校自主研发的《标度言行》评价手册为纲,进行日反思、周小结,树立具有规范观和责任观的小公民道德意识,逐步形成感知、判断、自省、改进、内化的认知体系,养成自行反思、自我评价、自主调控的行为习惯。
二是结合国防实验学校和科技示范校的优势,从“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视角设置了国防与科技类的校本课程,借助《国防教育读本》《发现与研究》《画笔绘未来》《小小科学家》《低碳我先行》等校本教材,通过国防教育课、军体课、科创空间等课程以及学科教室的建设,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我强、校强、国强”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提升。
三是强化母语,以语文学科“一个核心、三级阶梯、四个积累、七种课型”的整改实验为重点,通过校本《悦读》资源包,《悦读之旅》星级达标评价手册,人人参与的“习作接龙”,注重积累的“校园小作家”评选等活动启动“团结四小读书计划”,以此推进学生六年的“悦读之旅”。
记得教育改革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目前,阅读在团结四小不再是单一的语文学科视角下的阅读,而是课程发展视角、儿童语言发展视角、一个人精神成长需要视角下的“大阅读”,促进了学校阅读文化的形式。
另外,学校目前正在规范“活动课程”建设,围绕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对“传统型”“碎片化”“临时性”的活动进行筛选和整合,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建立尺度和标准,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开发环境资源,启动“四季课程”,其理念支撑来自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学校北面是小公园,东面是植物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我们欲从语文、美术、生物百科、研究性学习等学科视角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家长讲堂,是我们学校这几年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家长进学校、进课堂的教育模式,关于“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国家“十二五”课题)已顺利结题。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科学设计家庭课表,让课表进家庭,建设家庭生活课程,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形成合力,对学生的成长共同发力。
第三,强调策略推进,提升课程品质。
课程领导,是以课程目标为根本,以课程品质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实践的扎实和高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推手。作为校长,我们要强调在课程实施的操作层面,把提升课程品质落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是研说教材,让课程的实施“知、情、意、行”。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全员、全学科研说教材工作,说课标、说编写特点、说内容结构、说三维目标的整合、说教学建议、说评价建议、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从每学期开学前我们就开始说,起初是老师们自己学说,后来我们请教研室的老师来给老师们评说,现在,我们每周都会请专家和老师们一起研说,谈理解、讲思考、说建议、举实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使教师形成立体的课程知识结构,统筹把握课程落地于实际教学的每一步。
我非常喜欢南宋思想家朱熹讲的那句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我们常讲知行合一,校长在引领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怎么教学,更应该引导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反观自己的教学,只有我们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清楚了,道理弄明白了,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更加规范和科学,提升课程品质才会更有成效。
学校实施慎独教育以来,始终强调让学生从“被呵护”“被管理”走向“自主管理”和“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这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打造课堂文化的基础。因此,“打造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始终是我们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主题。
近年来,我们以课例研究为学校常态的校本研修模式,坚持“用研究精进课堂,用课堂实践文化”,强调从课程的高度对课堂进行量化观察和理性分析,透过表面看课程的本质,而当教师对课堂的剖析逐渐从浅显走向深入时,教师对课程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刻,课堂也才能成为师生成长的课堂。同时我们研究制定了《团结四小成长课堂——教师(学生)14条行为标准》,从多方面努力,将常规的教学指导转化为对课程发展的专业引领,极大提升了学校“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特色课堂文化建设的内涵。目前,从课程的视角来看,基本形成学校文化—教学管理文化(校本研修文化)—课堂文化—课堂教学行为标准的操作体系和逻辑线索。
三是科学评价,以学科均衡促课程发展。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开足开齐课程是基础,开好每一门课程、确保每一学科的教学质量是落脚点。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综合学科的管理是不是规范、科学,是否具有可激励性。
因为综合学科教学没有被纳入统一的检测评价体系,且存在着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甚至有的任课教师也不重视的现象,因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影响了课程建设的成效。
我们在2008年就出台了《综合学科管理考核办法》,后来又进一步修改完善,出台了《团结四小综合学科管理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对综合学科采取“三级目标测评”的方式进行管理考核,即:一级检测,主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基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检测;二级抽测,主要是对部分学生以随机抽测的方式,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三级测评,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且任课教师要对全学年教学进行总结汇报。
学校会依据综合学科三级目标测评办法,对测评教师评定教学成绩等级,测评成绩作为综合学科教师年度学校工作考核项目“教学成绩”的量化依据。同时,加强反馈,我们不仅要对测评结果做出分析,加强对综合学科教师的管理力度以及培训与指导,还要依据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研究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对策。学科均衡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