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记忆的胶片(第2页)
“呗”,语气助词,表示“罢了,不过如此”的意思。
随着分析的深入,我感觉到其中的一份倦怠,甚至还有一些无奈。
学校教师工作状况大体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按部就班、毫无活力。
老师们普遍都“很乖”的工作状态,对一所学校来讲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现象呢?
我认为不是。
表面上看是好管理,但实际上只是学校管理层在想事、在做事,并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动起来”。
人们常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里甚至连一点涟漪都没有。活力与创意都被安稳的想法所取代,老师们工作起来缺少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团队发展意识几乎为零,学校缺少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记得当时的一位副校长对我说,“校长,每年谈创新,要创新,创新创新,我脑子里现在已是空的了”。
现今的中国,“自主创新”是人们嘴边经常出现的词语,但事实上,大家把关注点总是重重地落在“创新”上,而忽略了“自主”。我认为,没有了自主又怎么会去创新呢!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让鲜活生命成长的地方,校园本应该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团结四小教师群体的生命力在哪里呢?
韩非子有一句经典之语:“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早在多年以前,我就知道一则小故事,美国知名学者麦克尔·波特在给中国国企高层主管培训时说,企业管理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员工把事情做规范,第二个层次是让员工成为该职位上的专家,第三个层次是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是一种生命历程,感受到生命因工作而快乐。
参照麦克尔·波特的理论,我该如何做到不仅能“尽人之力”,更能“尽人之智”,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
我想,这是一个基础命题,也是破解学校现状、实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而真正把这一命题理解透彻了、正确解析了却是在做校长的三年之后,当然,这是后话。
接下来,我从教导处调出了学校所有学生的学籍,在和管理团队认真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大约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部分孩子个人卫生相对较差,学习成绩也不尽理想,文明礼仪方面的表现就更加不尽如人意了,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在玩耍中时不时地说一些粗话脏话。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孩子们身上朴素、能吃苦、不和同伴攀比的优秀品质。
学校教师告诉我,这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的程度绝大多数只是初中和小学,科学教育、管理子女的能力较低,更谈不上辅导孩子的功课。加之工作忙碌,早出晚归,闲暇时间少,导致孩子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出现无人管的现象。
我也曾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二年级的小同学,可能是因为多次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请家长。当时,孩子是站在家长与老师的中间的,当老师问及孩子时,孩子使用相对规范的普通话回答,当孩子回答父亲的问题时,就瞬间改成了和父亲一样的方言,很难让别人听得懂。从孩子父亲的着装以及言语表达不难看出,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
看着小家伙灵活应变于老师和家长之间,我心里很是感叹,孩子无权选择家庭出身,但是有权选择未来。如何去选择?这就赋予我们学校与家长关乎一个生命成长的一份责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校之间的合作中,我们又能帮助家长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做哪些事情呢?
学校教师还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老师批阅作业时常常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一个“阅”字,有一位家长却把它认读为“问”字,所以常常会疑惑老师每天在问什么。出于某种心理,家长只是把这个疑问长时间地放在心里,直到有一天,和一位好姐妹聊天,说起孩子功课之事时才顺口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好姐妹拿来作业一瞧才解开了她的疑惑。
学校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笑出了眼泪,作为听者,我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心酸,当然,作为从大山走出来的我,更知道这些孩子身上背负着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家庭希冀与未来。
他们的父母抛下几代人的乡情,陀螺般忙碌于钢筋水泥所构建的世界里,肩扛着背井离乡所有的“苦”与“难”,就是希望他们的娃们有好学上、有好书读,能够有出息,以此改变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命运。
感同身受,那一刻,我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为强烈。
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期待着,这一美好理想能早日实现。
于我而言,以前,使命是一个假大空的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套话官话中才会出现的,它似乎离我很遥远,应该是教育家肩负的事情。其实,这个使命更像现实中的一个个目标,你只需有计划地去努力,并且,这个目标时刻会鞭策你不停地前行。
我的心静了下来。
我开始认真思考。
我开始以敬畏之心面对校长的征途。
也正是因为怀有敬畏之心,在后来所遇到的挫折、成绩以及种种状况面前,我都可以找到安抚或者平静自己的理由。
其实最能主导你脚步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不是吗?
当然,作为校长,压力还来自外部因素,如2005年,企业办学移交政府管理,全昆都仑区小学一下从十几所增至三十多所,而且是百舸争流、百花争艳。
作为一所多年不受人们关注的“薄弱校”,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怎样才能具有新的竞争力?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团结四小的未来发展之路?
团结四小迫切需要一场变革。
团结四小迫切需要一种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的新的理念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