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用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基本要求(第1页)
第四节运用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基本要求
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要做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任务上来,这需要教学导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课堂中,教学的导入出现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费时而无效的导入。教师花费了很长时间,却不能把学生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上来。(《倾斜的伞》的教学导入)
师:下雨天,人们使用什么?
生:雨鞋,雨衣,雨伞。
师:你见过雨伞吗?
生:见过。
师:你都见过哪几种颜色的雨伞?
生:花的,黄的,蓝的……
(没有人说出绿的)
师:还有绿色的伞。今天咱们就学习课文《倾斜的伞》。
误区二:运用多媒体,看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转移了教学目标,实际上使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远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导入,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片段,学生静静地观看。)
师:好看不好看?
生:(齐)好看。
师:你们能不能像战士们那样?
生:(齐)能。
(学生相互模仿影片中的实况,有摔跤的,有揪耳朵的,有抓脸的,喊的,笑的……)
师:今天咱们就学习文章《狼牙山五壮士》。(许多学生依旧沉醉在欢乐中)
以上两种教学导入都不是有效的,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也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课文导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良好的导入新课技巧如同联系旧课和新课的桥梁,又如同路标,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即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要想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入到导入环节,还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导入新课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实际的两个方面导入新课,一是针对教学内容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所要传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之外随意导入;二是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导入新课。比如,小学生教学就不能像中学教学一样,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反应能力都相对弱一些,在导入新课时应从对事物直观性的认识开始,逐步地将问题引入联想类比,通过启发式的谈话让学生主动地解决疑难问题。如果课堂教学中老师和蔼可亲,启发的内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物及规律,学生们定能专心投入。因此,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是使学生进入听课和思考状态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
二、导入新课要有新颖性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来说,导入新课所用的材料内容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就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引人入胜。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感知的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课文《绿》时,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而他的夫人则娇小玲珑。有一天,夫妻俩运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卖不动,于是他的夫人接着去卖,不多时蛋被一抢而光。教师请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丈夫卖不出去而妻子就可以卖出去呢?这引起同学们的诸多猜想,但都不得要领。此时老师揭示谜底:丈夫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而妻子手小,鸡蛋在她手中显得大。所以,人们争着买她的鸡蛋,这正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此时教师把学生们引入正题——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对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衬托手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导入新课具有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指向,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三、导入新课要有启发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习心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注意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启发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强烈探求欲望。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在“运动与静止”这一新课教学中,使用了启发式导入新课的办法。上课初,教师问:“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子弹的故事吗?”学生听后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稍后,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说:“子弹飞得太快,人不可能抓住。”而老师肯定地说:“我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小虫子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去抓,大吃一惊的是他抓到的竟是一粒子弹。”学生听后非常吃惊,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不明白为什么人手可以抓到子弹。此时,教师说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后你就会明白了。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这节课的思路中。整节课下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由此联想到彼,由因联想到果,真的把导入新课的启发性发挥了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导入新课要简洁明了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此见解颇为深刻,课堂教学的导课同样也要求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否则,导课冗长繁杂,学生有可能产生烦躁的心理,对老师所教内容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简洁明了的话语才能体现一个老师的语言功底,一上来学生就会被老师简洁明了的语言所打动,从而起到导课的目的。
导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导入新课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导致喧宾夺主。因此,导入时间的把握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般来说,导入新课时间一般把握在5~6分钟为宜。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门科学,只有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导入新课又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有不断探究、摸索并付诸实践,才能使新课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发挥出来,起到导课的目的。
本章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一
[训练内容]各种类型导入的训练1。检查复习导入的有关知识;2。仿照案例、模仿练习;3。自我练习。
[训练目标]初步掌握几种主要导入技能。
[训练程序]中学教材一套;导入案例一套(各类列举2~3例)
1。检查复习导入的有关知识
(1)作为课的起始环节,导入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