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与常用类型(第2页)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方程”这一概念时,教具只是天平、砝码,先在左盘上放上一个10克和40克的砝码,在右盘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然后引出算式:10+40=50。接着又重新在天平左盘放上一个20克砝码,右盘上放上一个80克砝码,要学生思考,要使天平平衡,左盘上还应放多少克砝码,这时向学生说明要放上的克数是未知数,可用x表示,这样就可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20+x=80。将它与10+40=50比较,找出异同点,于是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概念来,再将式子、等式、方程之间关系用图示说明,学生就明晰地理解了。
(五)故事导入法
以名人逸事、典故、趣闻等故事叙述方式导入,曲折委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也是中小学常用的一种导课方法。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汉语知识“词义”时,是这样导入的: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传说阿凡提当了理发师。当地一个有势力的人常去理发,可他从不付钱。有一天,阿凡提在给他剃光了头后,刮脸时问“您眉毛要不要?”“当然要。”阿凡提哗哗两刀把他的眉毛剃下来给他,说:“给您。”这个人气得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这个人有一副漂亮的大胡子,他担心又被阿凡提剃掉,便慌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拿起刀来,“刷、刷”又是两刀。理完发后,这个人对着镜子一照,见自己像个剥光了皮的鸡蛋,便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地质问阿凡提。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完全遵照您的吩咐做的呀!”同学们,你们说说阿凡提是靠什么治住这个人的?
通过这个故事,这位教师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词义”的兴趣。
(六)设疑导入法
“学则须疑”。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知识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
因此,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在惊奇、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导入新课,是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例如,生物老师在教“食肉目”动物时,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引言:1。在夜间,人们看不见老鼠,但是家猫为什么很容易发现老鼠呢?2。家猫发现老鼠后,有时要悄悄地接近它,老鼠听觉很敏锐,但为什么却觉察不到家猫正在接近它呢?3。家猫能很快地吃掉老鼠,它的牙齿和舌有什么特点呢?
这一系列的提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了对教学重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猫科和食肉目的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七)实验导入法
每一章节教学的开始,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章、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如果是理科,就特别想知道本章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可由老师演示一系列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入手,向本章内容涉及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八)总述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的特点是开门见山,围绕课题,教师概括地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等,使学生了解轮廓,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导入,必须做到用语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
(九)释题导入法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即标题的眼睛,画龙点睛之笔,关键所在。所以,欲理解全文,必须仔细审题,找出理解全文的钥匙。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一片情思横溢、文笔细腻生动的散文。其导语紧扣“惜”“依依”“深”三个关键词来解题,指出用它们来烘托、映衬“别情”,恰好是包含着中朝人民骨肉之情、同胞之谊。这样的寄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接触到了蕴涵的主题,沉浸在离别的真情中。
(十)练习导入法
一般是结合复习和预习情况,设计一些练习题为开头。这些练习题联系新旧课文内容,有巩固知识的,有训练技能的,有发展能力的,对新课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十一)借奇激发导入法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学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很有用的。可以说,浓厚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和热烈情绪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因此,如果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精心设计,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那么,就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吊起他们的胃口,使他们精神振奋,在趣味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例如,在讲鲁迅的《阿Q正传》时,可以这样导入: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篇震动整个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上连载的时候,就使那些正人君子、富贵豪绅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就是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连载完后,很快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史上的名著,直到现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还被人们作为“精神胜利者”的代名词。那么,这是篇什么小说呢?下面请同学翻开课本,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下鲁迅的这篇小说《阿Q正传》,看看这篇小说写了些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