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不同主体学生评价的方法(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引自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

技能训练二

[训练内容]根据以下案例,分析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

[训练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课堂口头评价方法。

[训练程序]提供案例,学生应用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案例1: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说:“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好,我们表扬他。”于是学生就举起双手,跷起大拇指,转身对受表扬的同学喊上一句:“表扬他,顶呱呱!”课堂上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调皮的学生也故意挤眉弄眼,自我表演一番。

案例2: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么用“好”“真好”“不错”等一概笼统的肯定;要么用“你说错了,请坐下”……

技能训练三

[训练内容]如何分析维度、设计指标制作学生学习行为记录表。

[训练目标]学习制作学生学习行为记录表。

[训练程序]提供材料,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制作。

从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提炼和总结出第一学段(1~3年级)如下的非学业培养目标。1。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包括: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2。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形成,包括: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一共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再把这些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形成如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课前评价指标(关于数学兴趣方面):能提前预习、能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准备学具,收集资料)。课中评价指标(关于参与数学活动方面):课堂上注意集中、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主动向教师质疑、课堂上有小动作、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把玩具带到课堂上、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讨论热烈、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课后评价指标(关于能力的形成):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题;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请用这三个维度十六个指标形成一张“学生学习行为记录表”。(引自中物院基础教育中心、四川省科学城教育局《课程改革专刊》第十三期)

技能训练四

[训练内容]根据实例学会写学生评价语。

[训练目标]学习写书面评价语的方法。

[训练程序]提供案例,写评价语。

案例: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小红的学习自觉性不太高,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会认真做完。但是如果再让她多读一遍书,多写一遍字,她就不太愿意,没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请你以书面形式的评价,给小红同学写评价语。

技能训练五

[训练内容]请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你是案例中的老师,将会采取什么改进措施?

[训练目标]通过案例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

[训练程序]提供案例,角色操作。

案例:有个老师在班上开展“比一比”的活动,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用小红花来评估。老师在教室前面的电视柜上,画了一张大大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全班学生的名字,贴上他们得到的小红花。活动刚开始,学生们还你追我赶的,劲头十足。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渐渐没了兴趣。(引自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技能训练六

[训练内容]分别对下面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训练目标]通过分析,掌握学生评价的原则、要求和正确做法。

[训练程序]提供案例,按照要求分析。

案例1: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语文老师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师。在下一次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87分,并从此爱上了语文学习。听到这个故事,有一位教师作了模仿:在全班推行“借分”制。她规定,55分以上的同学必须“借分”,借1分要在下一次考试中扣5分。这个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方法上看,这位教师的做法与前一位教师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案例2:“测验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作文。我看不大懂题目的要求,很想举手问老师,可我不敢,怕老师骂我。老师经常说,要学会审题,考试的时候她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就像毕业考试一样严格,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我只好猜了猜,凭自己的感觉做了作文。结果我还是理解错了,作文被扣了25分!我真觉得冤枉,我不是不会写啊,只不过是走题了!我前面的基础部分不是考得很好么?如果考试没有作文就好了,或者不懂能问也行呀!”

A教师认为:案例中的老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不给学生任何指导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考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毕业考试,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问的。

B教师认为: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所以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根据上面案例,针对AB两位教师的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请阐述之。(引自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复习提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