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第2页)
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否则,全面发展教育将难以实施。简言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一方面,“五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德、智、体、美、劳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相应的,“五育”也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具有内在的联系,这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具体表现在:①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②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前提和支撑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③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是人全面发展的途径;④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⑤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体美各育的作用,是实现社会与个体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综合的设计“五育”的实施过程,提高教育实效。根据上述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这两种片面做法都会破坏各育之间的协调,不利于相互结合。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
【问题与思考】
1。请从教育目的的含义入手,比较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和层次结构。
2。请论述教育的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统一性,并具体分析当前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
3。请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教育理念的变化情况。
4。请通过参观、见习、实习等途径,了解素质教育和全民发展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并尝试探讨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以及培养这些素质的最佳途径。
【阅读拓展】
1。温恒福:《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载《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2。吴全华:《论教育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教育目的论视角的解析》,载《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3。时长江:《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4。金生鈜:《成人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培养——对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5。克莱恩·索迪安、王远达:《扩展我们的教育质量观:重新发现教育目的》,载《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6。唐德海、周西安、韦莉娜:《论教育目的的预设与生成》,载《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7。李忠:《高等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问题及其应对》,载《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9期。
8。刘泽军、刘敏、尚志勇:《论教育目的的总原则》,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9。陈耀玲:《论当代中国教育目的取向》,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2期。
10。容中逵:《论教育目的表述的国民性问题——战后中、韩、日、新四国教育目的之国民性比较分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11。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12。王炳照:《传承与创新——从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
13。杨建朝:《教育目的实现基点:儿童的具体生命—兼论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9期。
14。孙喜亭:《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