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师生关系(第1页)
第三节师生关系
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是领导与教师、领导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关系组合。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在学校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作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作用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渗透在知识传授、班级管理、个别教育和学校活动等各方面。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着社会关系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就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围绕着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产生的,因此,它又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
和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师生关系呈现出以下不同特征。
1。教师主导性
从教育构成要素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从班级管理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领导者,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况。
2。角色规范性
师生关系是由教育教学制度所规定的角色关系,双方都不能自由选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都有相应的角色规范。基本的规范是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而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师生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角色规范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如同伴交往那么自由和随意。
3。需要互补性
从需要上来讲,师生关系具有需要的互补性。面对学生,教师有“教的需要”,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他们会因为没有教的机会而烦恼和遗憾,更会因为没教好而懊悔。面对教师,学生有“学的需要”,满足求知的需要是大多数学生跨入校门的动因之一,他们往往因学得不多和学得不好而惶惑不安。教师有责任教好,学生有义务学好,正是这种互补性需要,推动着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发展,使之不断紧密。
4。面向集体性
师生关系是一种与学校和班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集体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建立师生关系时要有集体观念,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不能和某几个同学过分亲密而疏远了其他同学。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效果怎样,都直接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尊敬、亲近,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师生就会默契配合,学生在品德、智力上都会得到发展。师生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从中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和自尊自爱,同时也体会到受他人尊重的愉快感受,这必将为师生带来积极的教育影响。
2。激励作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使师生从中得到激励,使教师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体会到工作的幸福感,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坚定其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尽管学习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3。调控作用
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具有调控的功能。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教育过程顺利进行,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师生关系的障碍也必定会给教育过程带来极大的阻碍。紧张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师生关系直接或间接地调控教育教学的运转。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
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互动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一)相互尊重,民主平等
这种平等首先表现为人格平等,双方没有上下、高低、尊卑之分,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拥有同样的交往自由和权利,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不是依靠自己的权威强制性地灌输自己的思想迫使学生接受,而是与学生共同享受知识和权利。师生之间只有平等相处,才会发生合理的碰撞,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师生的平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才能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相互影响、相互陶冶,从而使师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具体表现在: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有话敢说,真实地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质疑师说,怀疑教材;教师要谅解学生的失误过错,宽容顽皮淘气;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对学生的奇思异想不冷嘲热讽。师生之间彼此尊重欣赏,相互悦纳,对彼此出现的错误、不足等保持最大的宽容、理解和接受。
(二)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在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真诚信赖的态度协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习在高投入高效率状态下进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合作与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对话的本质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视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互相启迪,求得新的发现。
对话使师生面对面,都能把对方看作是与之对话的“你”,而非需要中介才能达到的“他”,在对话情境中也不是把某一方作为对象操纵、灌输和利用,而是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在“我”与“你”的师生关系中,双方都把对方看作是正在与“我”言谈的人,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他的情感与理性、感觉与直觉、知识与思想都参与到“我”与“你”的对话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施教。教师以及通过教师而传达的教学内容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展现了新的精神境界,使之受到教育。而且,学生在受教育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非被动地接受教育。
(三)师生互动,共同成长
师生互动、共同成长是师生关系的崭新亮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同时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教师,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生长、共同进步。互动型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的个体,而是共生、共存、共进步的共同体,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和不安,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情感不断升华、意志不断得到锤炼。
表9-1我国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