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实践基础(第3页)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者观察某一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求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在于通过人为设置的环境让在自然中发生发展的现象和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展现,使事物发生的变化过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呈现出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课堂中的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大类。探索性实验讲究探求新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他们未知的新经验和新内容服务,一般在教授新课时做。验证性实验是在讲完新知识后为检验所学知识或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进行。开展实验法首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如制订好实验的课时计划,分配好实验用品,向学生讲明实验的要求,等等。其次还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让学生懂得实验操作步骤、仪器设配的使用,尤其是一些实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要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最好有专门负责实验管理的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巡视,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学生投入实验当中。最后还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分析实验过程的状况,反思实验的进展,以利于下一次实验的开展。
6。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为了配合教学的要求而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对事物、现象等进行直接观察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参观法的优点在于超越了课堂和书本知识的限制,把大自然和实际生产生活的知识作为一种“活教材”,使书本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清晰的认识。教师使用参观法时要在进行参观之前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做好参观的安排。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向学生明示观察的对象,组织学生能够有效率、有目的地观察事物和现象,避免没有观察到重点或者参观流于形式。最后要及时做好参观的总结,帮助学生反思参观的所见所闻,得到知识的正确理解以及巩固。
7。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解决作业或习题,以促进知识理解和技能形成的方法。进行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当中,加深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有一定的方法,足够的量、讲求质量、合理安排都是提高练习效率的技巧。练习也分很多种类,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技能操作练习等形式。使用练习法时要注意一定的要求。首先要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在掌握练习的目的、方法、程序和关键要领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展开练习,提高练习的质量。练习不能贪求难度和速度,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了解练习的内容难度、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综合性、创造性程度条件下,对学生提出合理的练习要求,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此外,在练习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认真对待,如此才能达到更高水平。
8。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自学能力的方法。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自学教材等。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学者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如宋代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可以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至今仍有参考借鉴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消化、巩固知识以及扩大知识视野。自学能力是当今社会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典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它属于方法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方法,它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多种方法的组合,包含了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基本因素,具有指向性、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在中外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当中,人们归纳了许多可以作为教学“模板”的教学范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等。
1。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教学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无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此,教学应该使用发现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人类已经知道的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联系,这便是一种发现。根据布鲁纳的这一教学理念形成了为人所熟知的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法。布鲁纳是结构主义的倡导者,结构主义强调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系统地把握事物的性质。而他所认为的学科基本结构指的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在此基础上,发现法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类似于人类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学生要主动地去“发现”新事物,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2。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根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在教育教学工作领域的运用。斯金纳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分成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两大类。应答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自发的随意行为。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行为,而这些操作行为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所谓强化是指在有机体的环境中呈现或撤除某种刺激以达到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操作。由此,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那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学改革运动,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机器的运用,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简而言之,程序教学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将一门课程的总目标分成较为具体的几个单元内容,再进一步的将这些具体单元分成许多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是一小步。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逐步地呈现程序化的一个个小目标,在学生学习完每一小步的课程内容之后会及时地得到反馈,形成一种强化的操作。学生通过了一小步的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学机器会呈现下一步的学习内容,直到完成总体课程单元的学习。根据程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定步调地自主进行学习,逐步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
3。范例教学
20世纪50年代,针对学校课程所面对的知识量急剧骤增造成学生压力巨大、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联邦德国的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教育家提出教学内容应该精选那些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具有启发性和示例性的部分,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些典型范例的研究而理解普遍性的事理。这一思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理论体系——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以启发性的原理,从范例性阐明“个”的阶段到范例性阐明“类”的阶段,经过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获得世界与生活的经验。它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以示范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多个问题,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规律,有助于增强教学实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暗示教学是由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理论。暗示教学主要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多种暗示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激发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潜力的发展。暗示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的实现条件:首先要创设利于进行暗示的外部环境,如优雅、安静、舒适的环境;其次在暗示之前要有一定的提醒,使学习者自觉的进入学习情境;最后要用各种暗示的手段和方法,激发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
暗示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学生处于愉悦与心理宁静的学习环境当中,利用情境陶冶的力量暗示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能够发挥极大的心理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教育学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也总结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情境—陶冶模式、自学—辅导模式等。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性,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策略
(一)对教学策略概念和特征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是用于表达为达到某种预期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由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可知,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以及指向性等特征。
综合性指的是教学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步骤、组织形式等要素,尤其是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调控和教学方法的执行三个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三个过程中的任意一个过程会随着其他两个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操作性表现在教学策略制定的目的在于能够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将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并非抽象的教学原则或者教学模式,所以,具有实用性是教学策略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学策略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媒体、组织形式进行组合调适,使策略适用于具体的环境,这充分说明了教学策略的灵活性。灵活性的特征突显出教学策略的形成是为了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按构成元素的主要成分大致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和综合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展开的策略,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自从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就成为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提高教育规模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对教学效果要求的不断提升,这种按固定班级进行教学组织的集体教育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的实践非常活跃,出现了各种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主题展开的教学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科普(J。E。Kemp)提出了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教学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F。Percival)则提出了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的策略在当今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为适应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高度灵活性的学习系统,教师或者学校在这个系统中只起到辅助作用。实施这样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当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达到目标。
方法型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包含多种多样的方法、技术、程序、模式的集合。“教无定法,各有各法”是人们最初对教学方法使用策略的认识,但在新的时代对这句话有新的认识。最初的理解是教学方法不应该也没必要使用统一的规范性的套路,应该根据每一位教师自己的教学特点使用自己熟悉的方法。但很明显对教学方法止于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应当深入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建立起方法型策略的体系。当然,建立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不是容易的工作。例如,法国的德雷维伦(Drevillon)对教学方法的科学分类进行了尝试,通过两条轴线为框架确立了灵活而主动的方法、系统而主动的方法、灵活而强制的方法、系统而强制的方法、混合方法共五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对教学方法科学分类的很好尝试,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严格的教学方法科学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