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第1页)
第一节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学校的产生,人类的教育就由自发的阶段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阶段,即进入学校教育的阶段。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教育者的引导性,使得它在社会生活以及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学制的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现代学校系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和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普通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和特殊教育系统;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学校,也有成人教育学校。除了全日制学校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学制变得日益复杂与完善。
学制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学制的确立,对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
世界各国的学制,各有其发展历史,各有其优劣短长,然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制的建立不是人们的主观肆意或盲目所为,而是以某些客观因素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学制的确立,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技不发达,劳动力并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学校系统也非常不完备,此时,并没有完善的、相互衔接的学制系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和层次化,于是,此时学校类型逐渐增多。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兴起,使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发展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三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要求工人普遍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掌握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反映到学制上,要求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二是要求少数人承担起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责任,起到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必须实现各学校系统之间在层次上的衔接;三是大工业生产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建立适应生产与科技发展的职业教育系统。进入现代社会,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逐渐凸显,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这种发展形势都体现在了学制的变化上。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态势的人才发展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在学校教育结构和发展规模上体现出来。究其缘由,均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与国家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教育制度总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机构的确立与调整,学制的颁布与实施都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控制的。国家的各项教育决策均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为根本准则。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古代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的教育结构简单,形式单一,中心是培养统治阶级的继承人,学制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双轨制学制明显地歧视和限制了普通产业工人家庭子女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对劳动力的知识素质要求提高,逐渐确立了复杂的教育机构,学制也日趋完备,它显然也是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因素,为特定社会和阶级服务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则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作为学校教育明确的指导思想。
每个国家都要自觉地按照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学制,使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成长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关系到人的身心成长的教育活动在规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确定教育的层次结构时,不可避免地要以人的身心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为依据。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在6岁时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余下的10%是在其后十年中长成的,6岁至16、17岁是可能接受系统科学知识、身心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正由于这一特点,很多国家的学制虽历经改革,体系繁杂,类型多样,但基础教育的在学年龄大多固定在5~18岁,同时又都强调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中学又大多分为初中、高中阶段。这说明人类成长发育成熟变化的基本规律制约着学制中入学年龄与修业年限、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各学段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特殊学校的设立等规定。
4。历史经验的继承发展与国外经验的借鉴
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又不能忽视外国学制的有益经验。任何国家学制的发展和革新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历史并借鉴国外的经验,这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基础上的发展;这不是对国外经验的全面照搬,而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
从中国历史看,中国近代基本上完全引进西方的现代学制,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新学校是建立在对旧学校的改造基础之上的。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彻底抛弃了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1922年建立起来的学制。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1。根据权利支配主体划分——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与地方合作制
(1)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是法国。这种制度对于学校管理采取从中央教育部到大学区到省,从省教育部部长到学区总长到学区督学的线形的指令领导。
(2)地方分权制。地方分权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无权确定国家教育制度,管理教育的权限由州政府负责。州教育行政机关协助学校完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为学校提出指导性意见,就有关的法规作必要的咨询与解释,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与资格进行审核。
(3)中央与地方合作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中央政府部门主要为学校制定一些法令法规,做一个宏观的政策导向管理,提供建议和指导,负责宏观规划,提供教育经费和监测教育质量。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学校的发展。
2。根据选拔分层功能划分——双轨型学制、单轨型学制和中间型学制
图5-1三种学制类型示意图[2]
(1)双轨型学制。双轨型学制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为代表,故又被称为“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双轨学制是在18~19世纪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保障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特权,同时满足劳动者子女教育文化需求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学校系统。具体而言,双轨制是指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轨道:一轨面向社会上层阶级,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及其他高级人才。其学校系统由大学和中学组成,其发展轨迹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而后才有中学。此类学校收取高昂的学费,将劳动者子女拒之门外。另一轨面向平民大众,是为满足民众的文化知识需求而设立的带有普及教育性质的学校。其学校系统由小学和职业学校组成,其发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这两个学校系统自成体系,互不相通和关联,如同两条平行和轨道,因而被称为双轨制。
双轨型学制严重背离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僭越教育民主。但同时也应看到,双轨制的出现扩大了教育对象,较之封建社会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学校系统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随着科技革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民众争取教育权利斗争的加剧,双轨制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逐渐开始向单轨型学制和中间型学制过渡。
(2)单轨型学制。单轨型学制是在双轨型学制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沿用,因此又被称为“美国型”学制。19世纪后半叶之前,美国大部分学校都仿效欧洲各国的双轨型学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双轨型学制中面向平民大众的一轨发展迅速,而面向有产阶级的另一轨反而呈现出颓废的态势,最后逐渐被取代,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单轨型学制是自下而上的结构体系,即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相互连接的直线型系统。它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其特点是各级各类学校在一个体系中形成“六三三、五三四、八四、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单轨型学制反映了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的理念,在原则上保证了所有受教育者都能进入同样的学校接受教育,有利于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促进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因而备受世界各国青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学制改革和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不足表现为容易导致同级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相差悬殊,不同级别学校发展失衡等。
(3)中间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又叫分支型学制。这是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类型,与单轨型学制发展过程相同,中间型学制也从双轨型学制发展而来。十月革命后,苏联废除了沙皇时代的双轨型学制,建立了单轨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其后为了适应当时教育的需求,又恢复了原文科中学的某些积极因素和职业学校单设制。即它在入学的前一阶段(小学和初中)实行单轨,到后一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实行分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后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则有就业和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就读两种选择。中间型学制的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中间型学制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注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兼有上述两种学制的优点。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在各阶段的衔接及其分支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普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水平较高,职业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条件较差,发展较慢,质量较低等。
二、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废科举,兴学校”,这是建立我国现代学制的发端。
我国学制的沿革主要有如下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