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变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就意味着学校要遵循自身的办学规律,抓好学校的主要任务,而不是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一代形成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的水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变革、发展和进步,甚至关系到它的存亡。影响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集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等。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榜样的影响等各种活动,传播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学校教育能培养一些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专门政治人才,通过对这部分人的培养直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学校实际上是官吏的培养场所,例如,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势力,在进退百官、议论朝政等方面享有很大的权威。唐代中央政权所办的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的总名额是2681人,其中有2000余人毕业后直接充实政权机构,充当国家和地方官吏。英国的公学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培养政治人才上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据英国学者的分析,1964年的内阁成员中,43%的成员曾就读于公学,61%的成员毕业于牛津或剑桥大学。下院议员中,1970年时,74。9%的保守党的下院议员曾就读于公学;工党的下院议员中,21。6%曾就读于公学。文官是通过考试录用的,在1944—1952年间录用的文官,56%的人在公学上过学,有17%的人在直接拨款的中学上过学,1960—1964年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变化。

简言之,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政治对经济制度的影响。首先,教育通过培养大批的高级人才,使他们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其次,教育通过帮助个人实现政治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不仅通过学校向学生宣传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及其行为,制造社会舆论,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年人聚集的地方,教育历来是思想的前沿阵地,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教育是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会对国家政权的各种政治决策产生影响。也正是由于此,大学在很多国家都被看成是重要的咨询机构,学校在学术或专业上的见解已经成为各国制定政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也就越容易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动政治改革的进步。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特权阶级利益与专制统治的产物。等级性、专制性、道统性及刻板的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封建教育的反民主性是与封建社会政治的专制和独裁相对应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让劳动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提供可以自由出卖的劳动力,以及平等的自由竞争。因此,自由、平等、人权等便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口号。可以说,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民主化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运动而孕育、发展的。人类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教育与政治关系也具有了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可能。要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就要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总之,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任何“超政治”的教育都是不存在的。否则,将过度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互为前提。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

(一)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的任何一个方面、教育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进而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它影响着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等。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受到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类型和文化传统不同,教育目的也有所不同。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强**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崇高知识、理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哲学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便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选择的范围。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内容越丰富,发展速度越快时,教育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更新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其次,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着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使教育内容呈现一定的倾向性和特色。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影响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文化借助于教育而延续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内容,并将其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教育传递文化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类早期面对面地口耳相传、物体示范和行为模仿;第二阶段是使用文字和学校,这是教育传递文化的一种高级方式,使文化发展跨越时空界限,摆脱个体生命局限;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即音像、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的传递实现了全方位、超时空、超机体的立体传递。

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正是由于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所以,人类积累的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是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文化共同体,是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展。在文化传播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能够实现文化的共享,为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教育在传播深层次文化方面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精神文化可以分为浅层次文化和深层次文化两部分,教育能够实现深层次的文化传播,而且这种传播准确性大、系统性强,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具有较好的效果。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文化选择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文化内容的取舍,通过对现存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某种价值判断,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文化提升。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第三,在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创造和更新与教育密切相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文化。没有文化的创造和更新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教育不仅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而且,教育与创造和更新文化紧密结合,本身就是促进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概言之,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文化的发展,并选择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使文化具有生命力。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文化在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创新的生机和动力。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于生存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二)学生文化与学校文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