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实践基础(第1页)
第二节教学实践基础
很显然,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或许了解了有关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但仍不足以为进行教学实践提供足够的帮助。为了开展教学实践,实则极其有必要从教学发生的过程、原则、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探索教学本身具有的规范。
一、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与本质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人为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特点。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历史上不同教育家、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他们对教学过程的观点。在我国古代教育家中,孔子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思行相结合的过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他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相结合且提倡“躬行”,要学以致用。在外国教育史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从对事物的感知出发展开教学,从这也能看出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中有提倡教学直观性原则的因素。对于教学过程的理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以其“统觉”思想为基础,从感知新材料、新旧资料联系、知识系统化、知识的应用几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来表达他的教学过程思想,这一思想经席勒等人的补充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另一位在教育史上声名显赫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主张是“从做中学”。“经验”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基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儿童的经验应该来自行动,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学习与发展。而能够将经验中的模糊、疑难、矛盾等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等和谐的情境主要依靠思维的作用。为此,杜威提出了思维的五个步骤: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理能够解决问题的假设、检验假设,并依据思维的五个步骤形成了“五步教学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学理念深受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影响,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教学论专家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理解充分阐释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其次,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为基础,教师依据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人类已有知识,力求个人的知识水平尽快达到社会所需的水准。但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间接性,学生以间接经验为认识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学习人类积累的经验;②交往性,这种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为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通过交往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流通;③简捷性,认识的过程主要是学习现成的知识,并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大的收获;④引导性,教师的引导是这种认识过程的根本。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各种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些稳定的规律和特点,解释这些规律和特点有助于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是指他人通过实践探索所获的成果或理性认识,通常是以教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直接经验是指需要学生自己进行亲身的实践,与现实的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得对外界感性的直接的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学校社会职能和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
首先,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学习书本知识是学生直接高效的目标达成路径,可以避免认识的盲目性和曲折性。若事事必通过学生进行实践才能够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必将极其缓慢而且也没有必要。教材一般都是通过精心编排的人类知识精华,符合科学规律和认识规律。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排斥直接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平衡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效能与质量的必要基础。长期脱离实践而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学习间接经验无益于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间接经验在没有实践的辅助下也不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理解、巩固和消化。间接经验毕竟是他人的实践成果,与学生自身的感受存在一定的脱节,有时会令学生产生怀疑。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间接经验作为基础可以使他们在学习当中深刻和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统一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应该是辩证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在发展智力的过程中应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积极进行思考、判断、实践等活动,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发展智力。因为知识的掌握不可能没有心智的活动,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就是发展智力的过程。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高有低,影响因素可归因于很多方面,但智力的发展水平必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智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进行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撑。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现代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形态是多元的,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就发展了智力,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时又能够反补于个体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理解。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的形成过程实则有赖于智力发挥作用,是人类智力成长的经验总结。当知识不断得到积累,就会推动人类智力的开发和先前发展。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学生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对学生认识活动过程的加深,人们发现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智力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对事物或知识进行认知和掌握过程中发生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的活动行为。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发生智力活动,非智力因素在控制、调节学习行为上也非常活跃,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情感态度等方面。可以认为,教学过程是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学习兴趣、情感、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挥依赖于智力活动并同时反作用于智力活动;另一方面,智力活动过程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和推动。因此,在教学中,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知、情、意的统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组教学构成要素当中,学生在知识水平、情感态度还处于成长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些基本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这一系统协调进行。同时,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仅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当中要注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实际情况。它包含着以下几个基本含义: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作用。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仅靠学生自行摸索和自我选择发展,教学将效能低下并且产生混乱。其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状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深刻地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亦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努力的学习,教学要取得良好成效就无从谈起。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最后,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值得指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现象越往高年级就越明显。在这样的境遇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利于知识的探讨和问题的解决,建立合作友爱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知识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古往今来,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分步骤、分阶段、按一定顺序进行的。例如,先秦儒家教育著作《中庸》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国外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诸如此类,说明了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分阶段进行。一般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以及检查教学效果。
首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学生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受一定学习动机的支配,具有合适动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激发学生动机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对将要呈现的内容产生兴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激发动机后不能提供满足动机的材料,那么激发动机的效果就会逐渐衰退。因此,提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并帮助学生领会材料内容,使学生从认识事物的关系和联系逐步地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消化教材内容。领会知识可以说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再次,巩固知识。通过经常性的复习、练习等形式使经过学生感觉登记后进入了短时记忆的知识内容进入长时记忆当中,使知识牢固保持在学生的头脑里,在需要时能够提取利用,这才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建构的生长点。把领会的知识进行巩固,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此外,运用知识。运用知识指的是使学生学会的知识能够发生迁移,能够通过头脑中形成的认知模型或模式应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即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教学情境、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运用知识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进一步去巩固和领会知识。
最后,检查知识。检查知识即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法检查和评定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使教师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状况,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检查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必备阶段。
二、教学原则
(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