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课程设计(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有目的、有结构地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从而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一级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意义

其一,课程设计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其二,课程设计对课程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对目标和学习经验的确定,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实现课程组织结构的平衡和革新。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计一般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保证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保证学生身心上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继续学习深造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时代性的特点。

(二)依据课程理论科学性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及活动

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各类课程和各类活动的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合理地安排其教学顺序和教学课时,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三)注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各阶段知识的衔接性

课程设计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各阶段的相对完整性,使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受到比较完整的全面教育。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内容上,减少不必要的循环和重复,做到相互衔接,妥善安排。

(四)整合课程设计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设计课程时,允许有因地、因校制宜的部分,具有一定灵活性,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代表人物

泰勒模式亦称为“目标模式”,是美国著名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在1949年所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一种课程评估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

(二)基本主张(基本问题)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有四个基本问题是开发任何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时必须回答的。

1。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并建议课程设计者应通过对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当代的校外生活的需要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三个方面的来源来制定课程目标;在归纳修正的基础上对教育目标进行社会哲学和心理学的两次过滤,去掉不重要的和矛盾重复的目标,最后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

2。如何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选择经验)

在泰勒看来,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选择学习经验方面,需要遵循以下五点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包含的行为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待的反应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4)多种特定经验可用来达成同一教育目标。

(5)同一种学习经验可产生几种结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