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整理和描述是对观察、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处,从而形成基本设想和总体计划,并判断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应做哪些修正,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优点

1。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统一的理论思想和总目标的指引下,不过分强调研究计划的严密性,不需严格的设计和分析,简便易行,较适合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

行动研究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的实际情景中研究教育现象,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灵活的、可修改的。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工作流程的始终,可见评价的持续性。反馈的及时性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根据研究课题提出的目标和标准,在行动中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去影响教育实际过程,这种反馈较之于严格的实验来说更为及时,有利于研究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整个研究过程是在特定环境的动态教育实践中进行,始终保持着对教育问题和行动的诊断和干预。

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在一些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是不直接参与实施方案的)。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例如,诊断过程中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谈话问卷等手段,有计划地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进行资料搜集。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和合理的运用。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在于行动研究方案不一定很严密完善,而是随着研究与实践的进程逐步加以调整,注重在日常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边行动边研究。这是它的特点,其缺点也由此而产生,主要表现在实际研究中,如不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一定程度上也缺乏代表性。

【问题与思考】

1。教育研究具有哪些特征?

2。何为定性研究?何为定量研究?二者有何区别?

3。教育研究的过程包含哪些步骤?

4。根据所学内容,谈谈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5。分小组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阅读拓展】

1。孙元涛:《论“参与式”教育研究及其价值承诺》,载《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兆璟、富婷:《得形而忘意——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3期。

4。唐荣德:《中国近代以来教育研究方法论演变探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1期。

5。王兆璟:《意识自觉与观念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念史分析》,载《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6。李政涛:《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载《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7。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吴定初、李小红:《教育研究民族化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9。秦行音:《教育研究、教育的科学研究与我们的选择——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1期。

10。姚计海、王喜雪:《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载《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11。周作宇:《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王洪才:《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3。王燕华:《穿越问题与方法的复杂丛林——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境界》,载《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14。郑金洲:《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学研究》,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15。孙振东:《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