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技术小组。技术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技术活动的兴趣并使学生掌握一定范围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技术小组一般按专业来组织,如无线电小组、电工小组、化工小组、原子能小组、火箭小组、航空模型小组、电脑小组、天文小组、气象小组、栽培小组、饲养小组。

(4)艺术小组。艺术小组包括音乐、舞蹈、曲艺、乐器演奏、戏剧、绘画、雕刻等。以练习、排演、创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辅之以观摩、欣赏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艺术创作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5)体育小组。体育小组是将某些对体育活动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体育技巧的训练。如田径队、体操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它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也可以满足学生对各种运动的爱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此外,还有读书小组,可以阅读各种文艺作品、科学读物等,以满足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需要,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活动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个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课外书刊,写读书心得,记日记,练习创作,书法,绘画,演奏,摄影,采集标本,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活动,以及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等。其作用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人生活,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提高独立从事艺术创作和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组织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要仔细周到地考虑每一具体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哪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要使学生掌握何种类型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什么样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目标的确定要做到明确、具体。开展任何一次课外活动都不能目标不明,为活动而活动。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是保证课外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课程计划要求,对课外活动要有整体设想与安排,然后要将这个整体设想与安排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月、每一周,还要落实到部门和具体人的身上。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方式的变化多样。因此,课外活动本身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那种内容贫乏、一个模式的活动方式是不会使人感到有趣的,也是不可能把更多的人吸引到活动中来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以自主的姿态来组织、参加活动,使他们从中学会自治、自理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不宜发号施令、包办代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甚至取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处于辅助的地位,给予引导、启发、指点、帮助,为学生参加活动提供条件,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方向,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的关键所在给予必要的提示,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在学生有创见的地方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至于具体的活动过程,应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特别应发挥学生集体和团体组织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主持一些有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讨论来决定活动的计划、步骤和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有些讲座和带有训练性质的课外活动,需要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但也要以学生的愿望为基础并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背景、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各校的有利条件,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例如,城市小学可以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所开展课外活动;农村小学赠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利用各种生产基地,如林场、农田、菜园、养殖场等开展课外活动。有些设备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航模制作、舰模制作、计算机操作、天文观测等学科小组活动;有些学校有书法、音乐、美术、游泳或小足球等活动的传统,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形成各自的特色。

(二)课外活动计划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课外活动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教育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们的设计情况。班级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可分为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系列具体工作,班主任应从活动的全过程着眼,抓好每一步的工作。

1。确定活动主题

开展课外活动的起点是确立主题。主题的选择关系到整个课外活动的方向问题,也是决定活动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选题需要变换思考角度,深入探究现象,并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可行性、实用性、专题性等原则,才能在类别众多的选题中找到有价值的主题。选题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依据:①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计划,看集体建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个目标通常可以做成系列主题教育活动;②班集体的现实情况,是否有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③学校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

2。制订活动计划

选题确定之后,要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共同制订活动计划并落实各项组织工作。制订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而不空泛,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活动计划应该包括下列内容: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程序、活动时间和地点安排、具体准备工作及组织管理等。

在活动计划制订中,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尽可能发动和安排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或体验的角色;②考虑适当地借助外力,根据活动的主题或目的,邀请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进来,此举往往会给活动增色不少。

3。活动的实施

活动实施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确保活动成功,除了准备阶段的努力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如在活动的前一天,利用集体舆论营造活动氛围,调整全班同学的心理状态,将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在活动的当天,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外,还要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计划实施中,学校领导要经常定期进行检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一些典型项目,用典型人、典型事来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对直接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抓好典型,用典型带动更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4。活动的总结

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总结。要搞好课外活动的总结,在工作进程中就要不断积累正面与反面材料,不仅要积累具体的数据与事实,还要积累平时对材料的分析与体会。这样,到计划实施的终结时,总结就会顺利完成。

课外活动总结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写出总结报告。可以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可以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形成书面总结。为使总结具有说服力,还应该注意活动成果的登记和展出。总结可以使活动的效果得以持续,而且通过对活动全过程的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展活动的能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