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第2页)
学校要把那些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如驻地解放军、工厂、企业、敬老院、名胜纪念地,这些单位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学校要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教育作用,要依托这些单位建立起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另外,少年宫、青少年之家、博物馆、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也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新的生长点,可共建校外教育基地。
(四)聘请校外辅导员
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在一些重点联系的单位中,并经这些单位的同意聘请校外教育辅导员。聘请校外辅导员的条件是:他们在所在单位具有较高的声望,有专长,关心教育,热爱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教育能力。
总之,在每个学生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交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家庭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学校教育则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教育则影响最为全面。因此,协调三方面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问题与思考】
1。如何区别班级与班集体?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3。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5。走访附近中小学的优秀班主任,请他们介绍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在教师指导下就调查报告分组讨论。
6。反思下列教学实例,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管理。
来四(1)班上课前,就听他们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说这个班是学校出了名的调皮班。因此,开始给这个班上课时,我板起脸孔,向学生约法三章:课堂上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果然课堂很肃静。可是当我提问题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我火了:“怎么你们都变成哑巴了?”这时,学生才说:“老师,你不是规定我们上课不许说话吗?”我心里羞愧,但还是强辩说:“是叫你们不要乱说话,不是叫你们不回答问题呀!”学生抗议:“哪有这样不讲道理的老师?”有个平时最调皮的学生尖叫起来,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一气之下,把他拉到教室外,把门关上,不让他听课。教室里的学生都成为“小木头人”,一动不动地听课。我提问一个学生,当我喊到他的名字时,他竟然吓得浑身发抖。
【阅读拓展】
1。陈圆园:《一个班主任的“QQ”缘—谈班级管理中的生本情怀》,载《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1期。
2。宋新哲:《更具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3。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7期。
4。陈桂生:《“班主任制”缘起——俄国班主任制要义》,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1期。
5。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6。靳丽华:《班级管理的生态化探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9期。
7。张晓蕊:《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探查》,载《教育评论》,2012年第1期。
8。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齐学红:《新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
11。李森:《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载《课程教材教学法》,2003年第11期。
12。刘家访:《课堂管理中纪律的问题与运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13。班华:《班主任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14。陈时见:《课堂管理与学生发展》,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
15。范春林、董奇:《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载《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1]金含芬:《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上海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等:《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4~26页。引用时有所改动。
[3]上海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等:《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4~26页。引用时有所改动。
[4]丁锦宏:《教育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61-362页。
[5]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