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六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1。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融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即课程改革的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实现“双基”教育到“四基”教育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国长期形成的坚持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观不谋而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坚持教学“双基”论的课程与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社会公民的培养上也必须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能有效解决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耗时多,成效少,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脱节的现状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文学科的指引能够让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尽可能少的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科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注重课程综合化,减少分科教育的缺陷影响

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人类知识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已经不再只是科学的应用科学,它日益与科学交互作用。同时,信息技术还带来了新课程理念的变革,并逐步使整个课程体系走向信息化。具体来说,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逐渐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成了学生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这更进一步说明了课程要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的必然性。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六)课程法制化、生活化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需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必然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教材建设的政策与法规。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整体理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