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我国的义务教育(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时,当时国家财政投入所占比例还不到一半,实行“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政策,实行集资办学。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义务教育免费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从法律上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

3。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义务教育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更加明确,在实践中继续贯彻《义务教育法》,并加强其督导检查,从而使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

第一,小学普及率稳步上升,布局进一步合理化。

第二,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有较大发展,在校生人数增加,毛入学率也有明显提高,辍学率逐年下降。一是初中教育规模扩大,布局明显优化,普及率有所提高;二是初中义务教育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实现新的跨越,小学净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进一步提高,初中毛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迅速提升,主要增量都在农村地区。

4。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

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经费的严重紧缺。财政性教育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逐步走出低谷,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基本上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

2005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这项改革于2006年首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2007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在2003年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治措施。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三大工程,包括寄宿制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以上重大改革措施和新的制度改革,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6。弱势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不断改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力度。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在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同时,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儿童就学难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初步形成了“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切实保障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推广各地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

7。义务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和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义务教育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进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教育质量。

从2002年12月起,教育部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信息化专题建议方案的起草为契机,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原则和整体构架,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最终文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数以百万计的中初级信息技术专门人才。[21]

(三)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有学上,上得起学”的问题只是得到了基本解决,九年义务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的普及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在规模、布局特别是在质量方面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要求。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问题

由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时间不长,加上农村义务教育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也比较复杂,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第一,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第二,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第三,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问题;第四,债务负担沉重,妨碍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2。师资数量不足,分布及结构不合理

师资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数量、素质及结构都将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与质量。中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要努力缩小这个差距,核心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但当前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边远地区、贫困山区教师数量不足。二是师资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师配置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置不当,处于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经费的支持能力不相适的状况。教师配置制度和合理流动制度未能建立或严格执行。学校内部管理层次过多,机构设置繁杂。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突出。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农村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补充机制不规范。农村教师待遇和生活水平仍然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教师。

3。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在现实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城市的“择校”问题。而因“择校”诱发的“择校收费”近年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是导致上学难、上学贵的重要因素。择校现象不仅成为教育界滋生腐败的因素,而且冲击到教育公平。

表面上看,择校是自主选择学校,但家长和学生考虑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事实上择的是教育资源。就教育资源而言,在我国很多城市并不是学校绝对不足,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由于一些重点学校在国家的长期投入下,与一般学校在教学条件和水平上形成了巨大差别。地方政府为了建设窗口学校,更是加剧了优质资源向少数学校汇聚。于是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使“择校”成为必然。

义务教育是公平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并不是淘汰、筛选,也不是制造优秀,而是保证公民享受基本的教育。从国外的经验看,日本、韩国过去也出现过义务教育的精英化倾向,最终都走向均衡教育的发展模式。韩国从1970年开始撤销名门学校,日本规定义务教育对于贫富地区的儿童一视同仁,拨款一样,教师定期流动、校长定期流动。

遏制“择校”风,根本不在“择”而在“校”,择校现象的源头不在家长、受教育者,而在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本身,因为作为公共品的义务教育,被人为地私有化、等级化,才导致了在供给严重失衡、不公条件下的无奈之“择”。因此,要彻底铲除“择校”的滋生土壤,必须从公平配给教育资源入手。[22]

总体来看,现行《义务教育法》自施行以来,对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要真正实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的目标,从有学上、上得起学到上好学的新要求,巩固提高我国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