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什么是好的教学(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教学的创新性是指教学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批判、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教学的创新性使“教学”区别于“教书”,强**学不仅是一个传授或认识“确定性”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创新性是在教学意向达成、师生互动良好、教学伦理保障基础上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创新性不仅保证了教学活动本身的不断进步,而且促成了知识的创新、人的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教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

教育(学)家语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第斯多惠。引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7。

在教学问题上,我们熟悉的一种认识是“做经师易,做人师难”。“经师易”易在教学是一个复制过程,教师是知识的复制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人师难”难在教学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和学生要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表现为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7]教学如何成为一个创新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使人成为“人”——理性人的过程就是教学创新的过程。“理性人”是具有理性意识、理性能力、理性精神和理性观的人,其核心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理性精神的实质是对理性的信仰,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就是用理性审视一切的人,不管是知识还是道德。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在认识上就绝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批判者、反思者、创新者。教学要使人成为人,就是要成为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具有理性精神的人。

教学创新性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实现教学的创新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首先要成为具有理性的人。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有健全的理性意识、基本的理性能力、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正确的理性观。有了这些,教师就不至于接受和应用那些经不起理性反思和辩护的权威观念,就不至于堵塞学生理性精神生长的道路,而成为学生发展理性精神的榜样。要实现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还需具备“理智上的诚实”和“理智上的宽容”。理智的诚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和思考,不能以个人的权威压制学生的反思权利,从而为教学的创新提供可能的空间。理智的宽容要求教师要宽容教学中的异见或歧见,也要宽容教学中的错误,因为真理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创新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宽容,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创新,使教学成为“好”的教学。

案例

美国教师如何教《灰姑娘》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王子也不会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资料来源:余文森,等。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6~38。(有删改)

“好”教学是所有教学追求的目标,实现“好”教学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那些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教学方式能否真正达成“好”教学的目的,这些教学方式本身或者我们对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有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呢?

教育(学)家语录

在一定条件下适用而有效的方法,在另一些条件下,对另一课题和另一形式的教学工作可能完全不适用。因此,教师应当十分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性能。

——[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9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