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教师学习的意义与方法(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此书为中国人写的西方哲学简明读本,可作为教育哲学学习的参考读物。

2[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该书的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教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三大著作。杜威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外教育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做了全面的介绍,并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该书是学习教育哲学之初的基本读物。

在线学习资源

1。国际教育哲学家网(IioworkofPhilosophersofEdu,简称Ip:peedemigra。esim

该网站提供自1988年以来两年一度的世界教育哲学大会的议题介绍等信息。

2。哲学中国网,http:。phil。

该网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涵盖各类哲学近期的研究成果和争鸣论辩。

[1]西方哲学最早传入中国,始于1595年利玛窦在《天学实义》里将欧洲哲学翻译为理学。1623年,艾儒略在《西学凡》一书中,同样将英文的philosophy翻译成理学。此后的三百余年间,虽然也有一些书籍把西方哲学译为“性学”(超性之学)、“爱知学”“智学”等,但理学最为流行。最早将哲学一词介绍到中国来的是黄遵宪(1848—1905)。他在1885年初刻本的《日本国志·学术志》里,讲到日本东京大学的学科分类时,使用了“哲学”一词。到1905年前后,许多中文报刊都较多地采用“哲学”这一术语了。“哲学”一词,本为日本人西周时懋(1829—1897)所创用以表达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70年,他在给学生讲解西方哲学时指出:“哲学是诸学的统辖,诸学皆一致归哲学统辖”,哲学是“诸学之上学”。以上论述参见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J]。史学集刊,2003(1):38~47。

[2]李泽厚,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对谈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9。

[3][美]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挪]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21。

[5]黄颂杰。西方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序13~15。

[6]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30。

[7][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泰阿泰德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70。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7。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1。

[10][英]罗素。西方的智慧[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

[11]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2][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5。

[13]传说泰勒士出门时常常望着天空,结果没在意脚下的坑而跌跟头,受到一个婢女的嘲笑。

[1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2。

[15]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6~51。

[1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17]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18][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42,74。

[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2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13。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2]庞卓恒,吴英。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历史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0(3):5~14。

[23][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韩林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1。

[24][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韩林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0~31。

[25]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0。

[26]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

[27]尚致远,范国瑞。新世纪教育哲学的使命:批判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28]石中英。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1~5。

[29]简成熙。教育哲学:理念、专题与实务[M]。台北: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3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