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奥地利]卡塔琳娜·迪茨,格哈德·弗里得里希。不引人注目的人注定会失败——图像社会的新游戏规则[M]。肖培生,黄甫宜均,杨建培,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张志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7。[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1。[俄]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3。[俄]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5。[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话语,图形[M]。谢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21。[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2。[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6。[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7。[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9。[美]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美]爱利森·高普尼克。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M]。陈筱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10。
31。[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儿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2。[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马元德,陈白澄,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