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需要教育关注的要素及考量(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需要教育关注的要素及考量

(要点)从教育的完整过程看,实践、问题、方法、工具、技术、表述这六项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或在同一阶段,依据确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寻找教育关注的要素

(观点)实践、问题、方法、工具、技术、表述应为教育的关注要素。

人类通过历史与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累积,一方面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累积,固化为人类生命个体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累积之中,譬如,人类直立行走,发音器官的形成,人类大脑语言功能等的相对分区等。另一方面,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累积,通过人类生命个体动作模仿、有声语言、书面语言等的传承得以延续。

两个方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第一方面是第二方面的历史积淀,但是又不同于第二方面,更不是第二方面的简单积累。从时间上看,第一方面是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历史的作用,是现实经验关系在生命个体结构系统要素的有效积累,体现在生命个体结构及其物质构成上。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为基础,没有第一方面,不可能实现第二方面的传承。因此人类生命个体第一方面的差异,必将影响第二方面传承与累积。如果,考量两方面的转化与传承途径,从对人类生命个体实施当前教育可能的角度,我们注定选择第二方面。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延长,我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积累的现实经验关系越来越丰富,而传承这些现实经验关系,对人类生命个体来讲无疑也增加了难度,况且传承现实经验关系的目的,是减少人类探索的时间,更有利于追求人类生命最优化。因此,传承现实经验关系本身不是目的,何况现实经验关系本身也存在人类个体历史认识的局限性。那么,人类教育面临着现实经验关系的不断增加,是简单地以传承现实经验关系为主,还是在传承现实经验关系的同时,更加关注用以提高生命个体产生现实经验关系的关键要素?当然,肯定选择后者。但是,哪些要素是提高人类获取经验关系传承的关键?这些关键要素与人类经验关系又有怎样的联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回顾审视人类现实经验关系建立的历史。

由本章第一节的讨论可知,人类从古猿开始,甚至可追溯到更早时期,人类生命群体及其个体为了生存,始终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并且这样的关系态从没有间断过,人类生命个体在关系态建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者、积极推进者。或者说,人类生命个体从没有离开过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态的建构,并在建构过程中,不断形成现实经验关系记忆。

从上一节认识到,人类从产生语言之前,到语言形成、完善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作用经验关系的描述:肢体动作、行为描述,绘画形象描述,标记替代描述,有声语言及文字描述,数字的量化描述等;进而发展成对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物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从而形成定理、定律、公式、原理等规律的理论描述。因此,总体看现实经验关系,一方面用来转化人类生命个体历史经验关系记忆,贮存到生命个体结构系统及其物质构成中,以期更好地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用以提高生命个体生存的本领及其生存空间,进而在追求以较小的付出获取生命最优。另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为了更好的传承,必须学会对人类现实经验关系的表达与描述。由此看来,表述贯穿于人类现实经验关系形成之中。没有表述,就没有经验关系的形成,哪怕是历史经验关系的记忆也需要表述;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累积,其形式也是依靠经验关系的表述。不同方式的关系表述,是人类不同的经验关系;或者说,不同的经验关系,需要不同方式的表述。

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是,人类现实经验关系的获取来源于什么?

众所周知,人类生命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没有形成现实经验关系,只有解决了一个个这样的问题,人类现实经验关系才能实现累计,人类生命个体才有可能趋近于生命最优。发现问题如何解决?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方法的探索中,势必要以工具为载体,以技术为支撑。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以工具为载体,以技术为手段,最终完成现实经验关系的表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实践、问题、方法、工具、技术、表述应为教育的关注要素。六个要素的划分,只是便于研究和讨论,是想告诉读者现实经验关系形成的过程,不是我们在现实经验关系传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顺序。

考量教育关注的要素

(观点)实践、问题、方法、工具、技术、表述,笔者之所以确定这六项为教育关注要素,是因为这六项要素在人类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实践过程中,是最基本、最有效的传承、建立、积累现实经验关系所必需。

如果人类个体经历了这六项关注要素的教育训练,将有助于提升生存能力,有利于追求生命最优。

1。表述

表述能力是人类生命个体建立现实经验关系的基本能力。人类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便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开始了主动的人生实践活动。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表达陈述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整体感受——不是我原来的生存环境,环境变化了!从此生命个体,从最亲近、最熟悉的母亲、父亲开始,积极主动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进行实践活动。整个身体要适应有空气的环境,眼睛要适应明亮的光线,耳朵要接受美妙大自然的各种音乐,鼻子要学会在空气中呼吸,依靠小小的嘴巴与舌的相互作用,获取母亲的乳汁,尝试从外界获得食物,供给自身所需营养物质。身体之外的每一物质要素,都发生了改变,每一事物都是陌生的——不知道它的名字,不知道它的组成,不知道它的性质,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的规律。具备现实经验关系的成年个体,通过有声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主动解答幼小生命个体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标记各种事物、命名各种感觉、表述各种关系、使用各种工具等。因此,生命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具有现实经验关系的成年个体的经验传承,在生命个体具有的人类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幼小生命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现实经验关系的时间。

但是,人类在漫长的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传承了众多的现实经验关系,而众多经验关系表述,均按照人类从简单到复杂获取的方式,建立了相应经验关系表述的逻辑结构。因此,人类生命个体首先要认识并学会简单的现实经验关系表述,在此基础之上,学会认识、表述复杂的现实经验关系;其次,要学会发现新的现实经验关系并能够给予表述,以便能在人类个体中得以传承。表述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表述能力与发现新经验关系的能力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就人类个体而言,表述能力的潜质存在数学上的正态分布规律。

(1)语言文字表述。人类生命个体在建立对事物进行标记、命名的同时,模仿成年人进行口头语言实践表达,如幼儿对爸爸、妈妈等的标记、命名,并进行有声语言的实践;幼儿随着对事物标记、命名的增多,也在积极进行有声语言的表述实践,由此逐步形成相应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孩子语言表述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语言表述习惯、语法的运用、词语的丰富程度、语速快慢、逻辑关系、语意完整及清晰度等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表述。

①幼儿园阶段。幼儿园对幼儿语言表述主要教育任务是在相对的空间与时间内,实现幼儿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进而进行广泛的标记、命名、形成初步现实经验关系的记忆。与此同时,促进幼儿在其群体中进行语言表述实践活动。这一阶段人类个体的成长特点,更多类似于人类标记、命名及类抽象表达阶段,因此幼儿园教育应更多进行以幼儿游戏为主的、进行广泛标记、命名,尽可能的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以此实现现实经验关系记忆,为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述,提供丰富的词汇基础,进而为准确、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述提供条件。

②小学阶段。类似于人类类抽象表达阶段,并逐步向抽象逻辑表述阶段过渡。这一阶段除继续关注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继续增加新事物的标记与命名,较广泛实现现实经验关系记忆,进一步强化、发展有声语言准确、完整、清晰表述外,逐步增加文字认识,建立有声语言表述与文字书面表述的关系,开拓生命个体单一的以实践为主体的标记、命名及现实经验关系建立的途径,实现除生命个体之间以师徒方式传承现实经验关系外,逐步实现以文字为载体,辅之以实践为佐证,获取间接现实经验关系的记忆,与此同时,逐步习得简单的修辞,符合语法规律的准确,完整、清晰的书面表述,促进有声语言与文字书面语言的共同发展。

③初中阶段。此阶段初步进入抽象逻辑表达阶段,并逐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这一阶段,人类生命个体依然积极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以增加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当然,这一阶段与小学、幼儿园有明显的区别,以间接方式获取现实经验关系逐步成为主流,有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完整、准确、清晰表述基本完成。但是,语言表述的丰富性、生动性、复杂性、逻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此阶段在书面语言表述的技巧,如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及段落、篇章结构的设计等,需要进一步获取表述经验。

④高中阶段。人类生命个体从青少年逐步成长为青年——成年时期。这一阶段生命个体各种表述已初步成熟,依然是进一步积极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进一步增加现实经验关系记忆,获取或强化更多的书面表述技巧,提高书面表述的逻辑性、思想性、深刻性。因此,师徒似的传授现实经验关系的方式逐步减少,代之以更多的从书面文字记录的现实经验关系中获得。在此基础上,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述的实践。以此,为实现生命个体进入社会追求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⑤大学阶段。依据人类生命个体的潜质,进行专门化的发展,以此实现人类生命个体的职业追求。

(2)数量符号表述。除传承以语言文字记录的人类现实经验关系外,人类生命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实践中,发现语言文字难以准确、简洁表述人类发现的现实经验关系。诸如,数、量及其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图形及图形之间的关系问题,数、量与形之间的关系问题,静态与动态数、量关系问题等。因此,人类生命个体在应用语言文字表述之外,构建了数、量、符号等表示法,如数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等。

(3)科学范畴表述。人类生命个体随着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态建构的逐步加深,现实经验关系中的部分关系——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知识部分的内容,逐步得到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自身的科学范畴,界定了概念,抽象出模型,量化了构建现实经验关系的量,形成了现实经验关系的表述方式——定理、定律、公式、方程式等规律性关系,譬如,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

(4)艺术形象表述。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的艺术形象表述贯穿始终。从原始的舞蹈、岩石壁画、有节律呼喊、打击石块木棍,直至宗教产生祭祀的各种仪式,无不以艺术形象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与企盼。而这些形象的表达方式,单纯由语言文字、数量符号难以完成,而艺术之美在人类生命个体中产生的共鸣,也是语言文字、数量符号、科学中的定理、定律、公式等难以替代的。因此,人类的艺术形象表述也得到了系统、规范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分类,如舞蹈、音乐、体育、绘画、雕刻、戏剧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