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人类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累积与语言的形成(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人类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累积与语言的形成

(要点)生命个体对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印刻,使生命个体确立了注意的对象,从而使生命个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再认识,即建立概念、判断、推理的认识——理性认识。

人类语言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有声语言阶段;二是书面语言阶段。

人类经验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观点)经验的发现、习得、传承及其方式,记录了人类生存的历史,进化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学习的历史。

人类生命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过程中,与其他生命个体一样,为了生命个体自身存在,一方面在积极适应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地改造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为讨论方便,选择距今700万年左右,从共同祖先中分离出来的现代人类祖先——原始人,作为讨论对象。

假定原始人之前的生命,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在生命存在的历史长河中,依据生命存在的需要,有选择的对部分历史的现实经验关系,固化为人类生命个体历史经验关系记忆中。譬如,原始人直立行走,即为原始人长期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建关系态,建立为历史性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关系的累积结构——特有的人类身体的物质结构。

以南方古猿为例作进化分析:从攀树猿群动物开始,就与人类原始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森林,建立了依存关系,使得人类原始生命个体与树木、森林建立经验,上肢的双手能攀住树枝,通过上下攀附运动,扩大生命个体纵向运动空间,通过生命个体在森林中“摆**”运动,扩大生命个体横向空间,生命个体以植物果实为目标,选择自己是上下“攀附”还是横向“摆**”,以此实现获取更多的果实,供给生命所需。所以,一定数量的森林、树木是人类原始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中的与人类原始生命个体构建关键关系的要素。从此,人类原始生命个体在对森林、树木、果实等长期建立关键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生命个体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获得“果子的目标”。

由于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成功,进一步强化了生命个体头脑及肢体的运用,长此以往,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生命个体现实经验关系记忆,一方面转化为以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关系贮存在生命个体结构体系统要素中,如外显的有人类独有的直立解剖结构;内隐的有生命个体脑容量、神经系统、基因等的变化,为生命个体建立注意、意识、感觉、知觉、表象、理解、判断与推理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在生命个体间习得与传承,在内隐要素基础上,建立新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循环往复,实现生命个体自身结构要素关系态及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态的动态建设,促进生命个体进化及生命个体之间的社会化进程。

下面,按照人类现实经验关系记忆习得与传承的累积方式顺序(顺序是相对的,具有重叠性、共有性,以主要方式作为划分依据)进行讨论。

在讨论前,应清晰人类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取得的路径,以确保讨论不迷失方向。人类生命个体为自己生命的存在,必须以人类生命个体的关键关系——食物为核心,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围绕着食物,人类生命个体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有些尝试是失败的,有些尝试是成功的。经过多次反复的印证,能够成功的、有效的获取食物的关系态将上升为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某些优秀的个体率先总结出来,然后由个体传播到群体,并在群体中应用。与此同时,某些聪明的个体,再创造,或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完善、改造获得新的经验。总之,获得食物是目标,获得食物的方法、技巧是现实经验。经验的发现、习得、传承及其方式,记录了人类生存的历史,进化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学习的历史。因此,围绕着人类生存,是我们展开讨论人类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累积的路径。

1。经验探索与动作模仿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的语言还没有形成,天然工具的使用及其制造技能的经验,是依靠个体的模仿并靠个体传授到群体,在人类群体生存实践中巩固、改进、完善、创造,在不断的师徒传授中积累、保存、改进、传承下来。聪明的个体尝试、探索自身及天然工具的使用,实现获取食物的方法。例如:直立行走后,双手在获取食物中的应用,在树林间使用树干的攀缘运动,提高身体移动速度;对成熟果实的颜色辨认;树枝、棍棒在获取食物中的应用;打制粗糙石器及其应用;火的使用,等等。

2。命名标记具体表达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的有声语言初步形成,词汇还非常贫乏,伴随着有声语言与肢体、面部语言相互印证,逐渐约定俗成并命名、标记自然界事物、现象、事件及情感表达等,从而丰富了有声语言的词汇,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动词,并逐步分化出大量的无人称代词,“在一定意义上说,无人称代词是最早的名词,因为它是万事万物的名称,可以用它来指称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1]。因此,这一时期人类知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习得与传承,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由于有语言的参与,师徒传承知识、经验的效率大大提高。

人类由单纯的经验探索与动作模仿阶段,发展到对自然界具体事物、现象、事件、情感等具体标记与表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标记是人类对组成大自然的事物的最初级分类;即从混沌的、统一的、整体的自然物中,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实物个体,通过标记,把它们表达出来。其呈现方式,一是在头脑中以象形、功能、特点等对事物标记;二是命名标记;三是实体标记,如“记号”等。

(1)人类对工具的标记,促进了工具制作和使用。“北京猿人已经积累了不少制作石器的经验,懂得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他们已能制成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多种类型、多种用途的工具。刮削器形状大小不一,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多边刃等形式”。“尼安德特人……并能把石制的尖状器安装在木柄上做成矛,作为投掷器。”[2]

(2)对具体物质的标记,促进了数和量概念的形成。以获取食物为中心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有效传承及发明创造,带来了相对丰富的食物,随着食物累积与消耗,人类逐步建立“多”与“少”,“大”与“小”的概念;在收获与分配的过程中,为计算劳动收获和分配所得,创造用自然物或自己手指来标记数量(“屈指可数”这一成语便可为其佐证),建立了“数”的概念;聪明的个体,创立了十进位计算法,并在人类群体中得到传授。

(3)对空间与时间的标记,形成空间与时间概念。此阶段的人类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始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动植物的生长特点:日出日落,斗转星移等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动物追逐等生命个体的呈现特点。慢慢的人类随着与自然界建立关系的同时,积累了对自然现象认识的经验,久而久之建立了人类的空间概念。人类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的强化,对明月圆缺,四季交替,花开花落,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逐步建立时间概念,并以时间概念对自然现象进行标记——日出一个轮回为一天,月出一个轮回为一月,花开一个轮回为一年等。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及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对天象的认识,以及天象与动植物生长出没规律、天象与气候变化的规律等关系的把握,逐步完善了时间的划分——白天与夜晚,上半月与下半月,四季与一年等。此时,聪明的个体开始学会以自然现象标记人的年龄,如“像门前那棵树一样大”“我是桃树开花时生的”“我见过几次草青了”等。[3]

3。类化抽象表达阶段

对群体的类化抽象表达,是对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典型抽象表达的概括。因为只有对个体“马”,不长“犄角”,“耳朵”较小等的典型抽象概括,才能概括出具有部分或整体共同特点的一类群体——“马”。当然,这一群体共同典型特点越多,概括范围越小,抽象性概括就越弱。对个体抽象概括亦是如此,如对太阳抽象性概括表达等。类化抽象表达,对应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中孕育出了早期的抽象思维”。但是,“此阶段的思维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抽象思维,它的基本要素还不是概念,也不可能是概念,而是在形象思维活动中,经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活动产生的意与境、形与神、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相统一的知觉意象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社会性的、类化了的意象”[5]。

这一阶段,由于人类经验积累、生活技能的提高,加之人类思维能力发展,人类对信息及经验与技能的传承,明显地丰富了第一阶段单一的经验探索与师徒动作模仿、第二阶段简单语言参与下的具体、形象、直观师徒传承知识和经验的方式,代之以除简单语言之外的类化抽象的表达方式。

(1)概括象形表达。这种表达内容更加丰富,是抓住了事物某一点、或一部分、或整体的共同特点进行的典型概括,是一种“类”,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由此,古人产生了绘画艺术:崖画、壁画、陶文、雕塑及记事图画等。即人类在前两种表达传承人类现实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图画表达。这一表达方式,相对于有声语言和动作模仿,有明显的优势——不受有经验的个体限制,即有经验的个体,通过绘画把经验记录下来,传承给其他个体和后人。

(2)象征性会意表达。这一表达比象形抽象表达更进一步,“象形”是在具体“形”的基础上的抽象,是“外形”的抽象概括,而“象征”是对事物的属性、功能、关系等非外形抽象的概括。如“表示‘硬’的东西,说‘像石头’;表示‘圆’的东西时,说‘像月亮’;表示‘长’的东西时,说‘像大腿’”[6]“北美印第安人在宣战时,先给对方送去一把战斧,对方如果接受了战斧,即表示应战;要是把战斧埋起来,则表示和平”[7]。象征性抽象表达方式,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经验关系记忆的典型性抽象。因此,当人类个体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经验关系记忆”,对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难以理解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