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育叙事研究法的操作策略(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教育叙事研究法的操作策略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整理故事;叙事研究还要对“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视角;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具备流畅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只有这样,叙事才不至于停留在日常经验的“素描”,而是达到对教育事件或经验的“深描”;也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研究或描述的独特价值。

一般来说,在中小学开展的叙事研究主要有这样的步骤: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收集研究资料——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研究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教师的叙事研究虽然已经明确了总的框架是教师研究,但是,教师研究的范围仍然很广泛,教育观念、教育机制、素质结构、日常生活、体态行为、课堂教学等都可能成为研究的问题。教师的叙事研究更注重以“小叙事”来繁荣“大生活”,更关注微观层面细小的普通的教育事件,更强调对教育中特殊现象的描述和体察,因而,研究问题须在一开始便确定下来,以便下一步研究的顺利进行。

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所探究的教育现象与内隐的研究问题要有价值,如对学生发展、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有所贡献,对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活有所帮助等。二是所探究的教育现象及内隐的研究问题要有新意。新意既包括这类教育现象或问题尚未探究,也包括对别人而言不是新问题,但相对于研究者本人而言,这些教育现象或问题仍然存在疑问或被其困扰。三是具有可行性,即具备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时机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要考虑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是否能够驾驭研究工作,是否了解叙事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能否及时补充所需要的知识等;客观条件是指具备探究这类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环境;时机条件是指研究者当前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可以对这类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持续探究[12]。

(二)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障。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教师同伴。若研究对象为其他教师,研究者的选题、研究方案、研究活动都必须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和合作,使被研究者成为真诚的默契的合作伙伴。研究者要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真正理解研究对象,从而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同时,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要有足够的热情,真正成为“热情学术”的探究者。

选择研究对象也是抽样的需要,“抽样就是选择观察对象的一种过程”。[13]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采用综合抽样的策略,即以目的抽样方式为主,兼顾就近和方便的方式选择研究个体,将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丰富信息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抽样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极端个案抽样、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分层目的抽样等方法。

(三)进入研究现场

研究现场是研究者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环境。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在学生中,因此,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与教师一道同呼吸、共生活。没有这样的现场研究,就难以获得真实生动的现场资料,就无法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没有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就无法理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因此,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取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

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在学生中,因此教师的工作空间也就是他的研究现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教师从工作中可以得到许多“原汁原味”的资料。教师所进行的叙事研究主要是以学生,尤其是自己所教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不存在要刻意进入研究现场的需要。但如果教师对其他同行的教育教学故事感兴趣,需要把其他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就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得到研究对象的许可,这不仅是研究过程道德伦理的要求,也是叙事研究需要研究对象多方面合作的要求。

(四)收集研究资料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走进现场进行观察、记录,搜集个体教育故事,建构现场文本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现场文本积累较少,缺乏时间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延续性,教育叙事研究将无法进行。

教育叙事研究现场文本的类型较多,现场文本可能来自研究对象的教育故事、生活故事、自传、札记、录音(像)材料,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讨论、对话、访谈的文本,研究日记,研究者或参与者所做的现场笔记,有关文件、照片、记事簿,研究对象个人或者与他人、家庭、社会的交互中形成的作品、生活记录以及信件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叙事研究有价值的现场文本。

若研究对象就是研究者本人,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对话、自我反思等手段,以写教育日志、教学心得、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方法记录研究过程,积累原始材料;若以其他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要进入研究对象的活动时空,通过观察、访谈、一起备课、听课、共同研讨等手段,多方位、多途径地收集研究者的资料,如备课本、教学记录、档案资料、书信、日记、论文等文本。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

在叙事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实地的参与式观察。研究者在现场中参与或旁观研究的现场活动,获取大量的信息。“这种观察的情境比较自然,观察者不仅能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现象得到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深入到被观察者文化内部,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意义的解释。”[14]观察可了解局内人的行为规范和意义建构,观察以“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等为重要内容。对于叙事研究者而言,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感、情境感、现场感、鲜活感。

观察过程中,获得的信息量巨大,研究者必须做好描述性的记录。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总是参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背景以及价值判断去观察,因此总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些思想火花要以问题、观点的形式与现场情况一并记录下来。

2。谈话和研究访谈

谈话是指研究对象与他人的一种口头交流方式,谈话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意义呈现。通常意义上的谈话是指在合作研究中,研究者和参与者直接不分上下级的口头交流。谈话的基本特征是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谈话虽有主题,但具有很大的弹性,能够让谈话者建立适合他们做研究的形式和主题。在相互信任、相互倾听基础上的谈话,是一种深层调查的有效方式。

研究访谈是指研究者目的明确地预设一些问题,通过一些策略性的提问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访谈,特别是深度访谈是进入研究对象内心深处的一种最佳方式。在叙事研究中,口述历史的访谈是最普遍的形式。得到口述历史的策略有很多种,可以使用一组结构式的问题,把研究者的意图当成优先目标,也可以相反,以参与者的意图为首要旨趣,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诉说他们的故事。

访谈要力求客观,尽量避免研究者已有的主观偏见或预设的前提对研究产生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被访谈者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谈话和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有意义的事件作为所叙之事;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能够较快地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访谈顺利进行。

3。实物收集

实物收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是正式的官方材料。如一些教育年鉴和大事记、地方教育政策法规汇编等,它可以作为研究的背景材料;各种有效证件、证书等,它可以帮我们了解研究者特定的身份、法律、学术以及社会地位等;相关的报纸杂志,为我们提供一些二手资料。第二是照片、个人档案、纪念品等,它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和历史。第三是日记或教学日记,它可以再现当时的教育情境下研究者的心灵世界。第四是书信,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研究对象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最渴望展示的经验。第五是自传或传记,它可以揭示研究对象或研究者对已经存在的故事的解释和演绎,折射出存在于故事当中的人的心态。

(五)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

数据收集任务结束后,研究者紧接着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是系统分析和讨论内含研究参与者经历故事的田野文本数据,并重新叙说研究参与者的故事。这一过程包括:写出原始故事、编码故事、重新组织故事并呈现一个经过重新叙说的、言说研究参与者经历的故事。这一过程的理论假设为: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后,研究参与者讲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具体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