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设计(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法的设计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变量、前后测和实验样本组三个基本要素。

(一)变量

教育实验设计中包括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类变量。

1。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2。反应变量

反应变量,即因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

3。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它是除实验者操纵控制而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影响反应变量变化的其他干扰因素。它使实验者无法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实验的基本操作就是研究实验变量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实验对象产生怎样的反应变化,从而了解实验因素的作用,通常实验过程使用如下符号表示。

O——实验对象

X——实验变量

Y——反应变量的测量结果

XO——实验因素X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

C——整个实验结果

(二)前后测

前后测指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在实验因素未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前,事先对因变量进行的测量,即事前测验,其结果通常用YO表示。在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所进行测量,即事后测验,其结果用Y表示。

(三)实验样本组

实验样本组指实验组与控制组。利用随机取样或测量配对选择而形成的两个条件相等的样本组,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即实验组,用O实表示。另外一组将不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只作为比较标准,即控制组,用O控表示。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

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不同,教育实验最常用的模式有单组实验模式、等组实验模式和轮组实验模式三种。

(一)单组实验

单组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或一个)实验对象O施加作用,然后测定对象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单组实验通常采用前测与后测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实验因素的效果。在未进行实验处理之前,先进行一次测量(称为前测),其结果为YO,在进行实验处理(XO)之后,再进行一次测量(称为后测),其结果为Y,则整个实验结果C=Y-YO,其操作过程如表7-1表示。

表7-1单组实验操作过程

(二)等组实验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象(O1和O2,O1=O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作用(X1和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比较。等组实验最重要的条件是各组必须尽量相等,即要符合O1=O2的条件。相等的含义是指除实验因素外,所有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实验对象的原有水平必须基本相同或相等。实验操作过程如表7-2表示。

表7-2等组实验操作过程

(三)轮组实验

有时候因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处理,也无法进行测量选择分组。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用轮组实验法,即把各个实验因素轮换作用于各个实验组,而各实验组条件并不均等;然后,根据各个实验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变化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其操作过程如表7-3所示。

表7-3轮组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结果为分别比较X1、X2、X3各因素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差异情况,即比较C1-C2或C2-C3或C3-C1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种轮组实验,不仅使每个实验因素在各组中循环作用了一遍,而且在实验次序的每一个地位上也都循环了一遍,这就不至于使某一个实验因素由于总是排列在最先、最后或中间而受到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由于轮组实验法不要求各组均等,因而省去了均等组别的麻烦,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的作用次数增多,平均效果正确性可增长;无关因素的影响机会与次数相同,可以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