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教育观察研究法概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法概述

一、教育观察法的含义

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1]

观察法是人类认识世界使用最早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使是在现代,随着方法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方法本身的系统化与完善,观察法依然是科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当我们把观察当作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时,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这种观察活动至少应该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感知。

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也必然在观察着教育对象。但教育实践中的观察活动大多停留在“日常观察”的层次上,离“科学观察”还有一定的距离。日常观察与科学观察不同的地方在于,日常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而科学观察不但有明确的目的,还有着严格的计划和程序设计。科学观察,是指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所谓“自然存在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观察对象、观察范围、观察条件和观察方法做了明确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察看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意事物。可见,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是有区别的,科学观察方法具有日常观察不具备的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观察不重要。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中,大量信息来自于日常观察。许多正式研究中的问题和假设,也往往建立在研究者在日常观察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改进工作,发现问题,往往需要通过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要求研究者在观察之前确定好研究的问题,选择好观察的对象,制订好观察的步骤,并严格地实施这些计划。观察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观察到什么,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理论水平与理论自觉。爱因斯坦曾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所以,观察者所选择的研究问题、个人经历和前提假设、与观察事物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观察的实施和获得的结果,需要认真进行分析。[2]

二、教育观察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教育观察法的主要特点

1。直接性

直接性是指教育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具有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观察的直接性,研究者所获得的资料真实可信、准确有效。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也是因为观察法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因为直接,所以能及时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新鲜。

2。情感性

在教育观察中,由于观察的对象是人,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研究者具有双重角色时,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时,他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既有认知上的互动,也有情感上的互动。此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时,往往容易带有个人主观上的感情色彩,从而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3。自然性

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研究者本身的偏见和期待效应。

(二)教育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仅在收集和积累各种事实、资料和仔细观察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阶段可以使用观察法,而且在查明研究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对事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把所有关于研究现象的材料加以概括和综合,在教育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以至到最后把获得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中去,都可以使用观察法。具体说,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资料

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科研往往从问题开始,进而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源于问题。然而,由于人们的一切认识,包括产生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始于观察。科学家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地观察之中。”

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观察研究,如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用日记的方式,从他的第一个孩子一鸣出生之日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做出详细的文字记载与摄影,连续追踪观察808天,积累了大量研究材料。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进行教育研究,也采用长期追踪观察的方法。他的实验人员,长期进行课堂观察,在教室后面,隔着窗口,一边听课,一边观察记录。赞可夫特别重视后进生的发展问题,他的“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就是在长期观察、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一样,他一生著述甚丰,研究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料都是靠长期观察得来的。为了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他曾先后为约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教育工作者虽然未必人人都热衷于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但要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很有必要采取多种方法收集学生的心理事实,尽可能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应该自备一个固定的笔记本,本子上不只是关于“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记录,还要写上每个学生的弱点和优点各是什么。

2。有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就往往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现象、问题,从中受到启示,形成教育科研课题。如有的教师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出现不适应性,如何使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此而提出并形成了大、中、小学、幼儿园如何衔接的研究课题。同样,关于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的研究,也是通过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种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表现进行观察后所提出来的。

3。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如果说,在理论的提出中运用的是探索性观察,那么,在理论的检验中运用的则是验证性观察。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某个哲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而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飞跃与升华。通过科学的观察,摄取尽可能多的教育客观事实,从而为某一理论的提出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观察是检验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理论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某些暂时难以通过测量或实验进行验证的项目,更需要观察。爱因斯坦说过:“理论之所以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3]例如,要检验数学课的“质疑教学”模式是否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通过对课堂上学生听讲和回答问题时“大量的单个的观察”反应来加以验证。由此可见,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通过感官观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研究数据。优点是简单、直观生动、具体,避免了中介环节引起的差错,缺点是人的视野与精神有限,记录难以全面,并且观察有可能引起对象行为的变化。间接观察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或者装置,观察记录对象的各种心理活动与行为。间接观察可以做到全面的观察,观察不能直接观察的行为,扩展了观察的广度和深度。间接观察适于客观记录和多角度的观察,但使用仪器往往比较麻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