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逸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critit)

这种记录方式主要是对与研究密切相关的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对一个三岁幼儿推理思维发展情况的观察:当她听爷爷说不吃糖时,她对爷爷说:“爷爷不吃糖,等爷爷长小了才吃。”一是用了归纳推理:家里大人都不吃糖,只有小孩吃糖;二是用了演绎推理:大人不吃糖,爷爷是大人,所以不吃糖;三是用了类比推理,“长大”也可以“长小”。在类比推理上,对“长”的概念错了。类似这种事例常常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再比如,记录课堂中学生就某一问题热烈讨论的过程及其内容,检查某项学校规定在课堂中的执行情况,或对学校课程改革在课堂中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记录。

3。样本描述(spedes)

样本描述是用于在一段特定的、有代表性的时间内对发生的行为按顺序进行详尽的记录。如某班每天上午9点到10点的情况,或者典型的学校一日生活,或者班主任的一天工作。这种持续一天或一周的记录有助于形成个案研究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的积累,就可能显现出行为的模式和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仔细观察和研究“差生”和“调皮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曾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这是连续记录法,对学生行为做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在较长时间内做持续不断的记录。

4。实地笔记(fieldnotes)

也可直译为田野笔记,它来自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广泛运用到教育观察研究中。它主要用书面语言进行叙述性记录。观察者可以针对某个较大主题,在一段时间内(如半小时或一天)持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以及该对象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8]

(1)实地笔记主要的记录内容。以描述事件为主要特征的实地笔记,主要根据研究者的观察来描写情景、人物及其活动。一般要记录以下内容:第一,对象的肖像,即他们的外貌、姿势等,他们如何说话、做事等。第二,交谈过程的再现,即观察对象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对观察者说的话,独特的话语要记录下来,这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记录中显得更为重要。第三,物理情境的描述,即房屋的布置、物件的摆放等,关于物理情景的描述有助于解释记录内容的背景意义。第四,特定事件的记载,即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和怎样参与这一事件,这是实地笔记记录的难点也是重点,记录是否真实,描述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对相关的人或事件的价值判断的有效程度。第五,对活动的叙述,即详细描述所发生的事件及其经过。

(2)实地笔记运用注意事项。首先,用日常语言尽可能准确地做记录,记录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推断、解释和评价。观察者所做的说明或解释性材料要括上括号或另记一栏,以便与客观事实的描述区分开来。其次,按行为和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描述。记录中要根据观察对象的活动空间或内容的变化,及时分段记录,以便统计某个行为或事件发生与持续的时间长短。再次,分层次对行为事件进行描述记录。①主要活动单元:说明主要的活动或行动,表明观察对象在做什么。如:小凯与小丽在桌旁玩积木。②次级动作单元:进一步说明大的活动或行动中的小动作单元。如:小丽已经搭好小熊,而小凯刚搭好小熊的身子。③分子动作单元:具体描述主要的动作是怎样进行的,即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确定行为或事件的性质特点。最后,确定观察的时间界限。手记法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条件允许可借助现代观察技术,如录像。

(3)实地笔记的特点。一般说来,一份出色的实地笔记具有如下特点:①能对具体的事件做出精确和详尽的描述。②对当时的环境做充分的描述,使所发生的事情变得有意义。③倘若需要把观察者的思想或评价也记录起来的话,则这种内容应与实例记录分开。④所描述的事件应当是能够代表被观察者的典型行为,或者是一种意外的不寻常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⑤虽然不用完全句来描述,但整个记录仍然显得流畅、精致。下面是一个较为规范且可供参考的实例记录:“1993年3月15日下午,班集体活动,班长刘刚主持,讨论有关班集体春游活动计划。陈斌举手站起发言,几乎想不住口地讲下去。坐下后,他有4~5次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打断别人发言时说的大多是俏皮话、挖苦话。主持人指出他是违反秩序,他说:‘废话!’说完,跷起二郎腿,对讨论再也不予理睬。”

(4)实地笔记的优点。对于教师来说,实地笔记的好处是明显的:观察过程比较简单,有太多外在的需要,长期记录能提供关于研究对象发展的连续而真实的“画面”,并为研究提供大量有用的第一手资料。长期记录有助于摸索解决相似问题的办法以及教育规律。实地笔记也能为教师做成长档案、个案研究提供有用素材。它的缺点在于受观察者自身研究素养、理解能力以及文字水平等的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因而要求记录者要客观观察和记录。

对叙述体系分类的目的在于了解叙述体系可以用于哪些情况,而在具体应用中没有必要对其做严格的区别,日记、逸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样本描述等形式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包括在实地笔记这种形式内。可以说实地笔记是叙述体系同时也是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这种形式的记录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它不但要求研究者记录在现场所观察到的人、行为、事件和谈话,还要求记录研究者个人较为主观的想法、推测、情感、预测、印象等,要求对行为背后的意义做出诠释。但在记录中客观的描述和主观的印象不能混淆,要清楚地区别开来,描述要尽可能的详细具体,避免使用抽象、笼统和有偏见的文字。

比如表4-6对含混的记录和对具体记录的比较很能够说明叙述体系对事件描述所应达到的具体程度。

表4-6含混记录和具体记录比较

叙兹曼和斯特劳斯(1973)提出一种现场观察记录的格式,把记录分四部分:第一,实地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看到和听到的事实性内容;第二,个人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个人在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第三,方法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所使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第四,理论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对观察资料进行的初步理论分析。

表4-7叙兹曼和斯特劳斯(1973)的观察记录表格

(三)图式记录

在定性观察中有一种更为直接的记录方式——图式记录(figurerecords),即用位置图、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图式记录作为一种辅助性观察手段,也可以用作定量观察的记录手段。观察者进入一个课堂现场做定性观察时,最好能先对教室的布置做一个记录,在文字描述的同时,如果配以位置图,将会使描述更清楚明了。比如,有研究者进行课堂观察时,在课堂上就针对教室环境做了这样的一个记录,这是描述体系和图式记录的结合使用。

时间:2000年4月25日,星期二,上午。

地点: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背景:上海理科班是从上海各中学中选拔的理科成绩突出的学生,他们的物理教材与其他班不同,内容较深,是该校物理特级教师张大同编的《名师讲高中物理》。

制服:全班共有47个学生(其中11个是女生),有7个学生没有穿制服。

课桌椅及窗户:课桌椅摆放基本整齐,基本没有明显的破损情况。窗玻璃也没有破损情况。

卫生情况:地面干净。

图4-1教室布置图

(四)工艺学记录

工艺学记录(teologicalrecords)是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由于工艺学记录资料呈现的最初方式是非数字化的,我们将它也归于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之中,但实际上这种技术化的记录形式与图式记录一样往往是作为辅助手段而使用的,我们以上提到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各种记录形式都可以同时辅之以工艺学记录方法,以便反复回顾现场,检验记录。

录音和录像的形式最为常用,这种方法为当事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提供了条件,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记录方法都无法做到的。

定性观察主要通过以上四种技术来记录信息。除此之外,往往还要结合其他的定性研究方法来获取更充足的信息,比如访谈、问卷调查、相关文献查阅等方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