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第1页)
第二节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
传统的学校工作质量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来实现;第二,以对最终成果的评定和考核为主;第三,考核的内容分散,缺少全面性。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仍局限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之上,没有系统性,计划性也不够,全凭管理者的个人自觉性行事。这种情况必然造成学校内工作质量的不平衡,各个部门或个人间工作质量互相掣肘,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的倾向。为克服上述问题,可以借鉴工业上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工业质量管理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事后检验、统计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事后检验是古老的质量管理模式,它以剔除废品为保障出厂产品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浪费资源和劳动的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休哈特(Schewhart)等人推广了质量管理的统计学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质量问题发生频率最高的环节,进而决定在哪一方面采取控制措施,从而使质量管理转向了“预防缺陷”,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这种管理仍带有很大被动性,将管理建立在“问题必然要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认识之上,不敢设想一种主动的、近乎完美的管理。但是现代高技术的发展要求质量管理必须逼近“无缺点”,否则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小小的错误或缺点就会被放大成毁灭性的灾难。在60年代,美国管理专家菲根鲍姆(Fiegenbaum)等人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新观念,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1。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在组织外部,广大公众是服务对象;在组织内部,下一道工序或下一个部门就是服务对象。这一认识规定了每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必须树立为他人圆满服务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保障产品质量。
2。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交互作用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个别环节上的缺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实现长期质量保障的好办法。
3。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工作开始之前或过程之中。从这一认识出发,质量这一概念就应包括三个部分:设计质量、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4。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按照专业化生产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质量加以保障,包括尽量使管理指标数量化、具体化,采用数学工具和其他科学手段进行质量监控。
5。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它在实施中要求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指标实施监督和控制,根据对象特点,将每一方面的基础指标分解为第二级、第三级等不同层次的指标,使其尽量具体化,以便进行控制操作。当然,对质量因素的全面覆盖并不是说主次不分、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掌握全局的同时选择好重点,在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上下更大工夫。
2。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产品质量的形成是连续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的结果,每一步骤进行的恰当与否都关系着质量的高低。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监督和控制每一环节,才能防患于未然。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上述两“全”管理不是少数领导和管理人员大包大揽可以管得过来的,必须让所有组织成员都参与进来,才能实现质量目标要求。在学校中不能仅仅由校长和各个职能部门来进行管理,而必须使所有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共同行动,人人树立起质量观念,明确并担负起相应的质量责任。
4。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开展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这些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质量信息提取、质量信息加工处理、建立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学生发展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
标准是指导和衡量工作的尺度。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出要求,使其缺少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就失去纠正教育偏差的参照系,无法对学校工作的优劣做出中肯的评价。总之,离开了标准就无所谓学校质量管理。
学校质量标准包括管理工作标准、教职工工作标准和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三部分。管理质量指标是对机构、管理程序和制度、各级机构和岗位责任制、各部门工作协调办法、信息反馈流程等做出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它们是学校质量管理活动的依据。教职工工作标准是对教师和职工工作提出的技术性尺度与准则。学生发展指标既是以学生为对象提出的发展标准,也是作为衡量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果质量的标准。学生质量指标可以用分项基础指标即学生各个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发展水平来表示(这种标准以国家颁布的规定为依据,或以科学制定的常模为依据),也可以用比较性指标来表示,这类指标如高考成绩、各类竞赛成绩等。这两类指标中,前者是基本标准,后者是辅助性标准(但这类标准常被用来作为激励性标准,与各种大大小小的利益联系起来)。运用比较性标准时,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将它们运用在恰当范围,比如,作文竞赛成绩表示学生在作文能力上的相对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表示其作文方面有些特长,应予鼓励,但不能用这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更不能用其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指标,否则就可能对教师的工作片面误导。
理想的学校质量指标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标准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并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
(2)标准应系列化。这里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各项工作及一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应制定配套的标准,避免由于存在标准缺口而影响整体质量;二是在确定标准时,要考虑对象群体中存在差异,标准在基础水平之上应分出不同层次要求,使管理对象既有努力方向,又感到切实可行。
(3)标准要明确、具体,不可模棱两可。
(4)要有群众基础,制定标准既要考虑上级要求,又要总结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引导被管理者参与到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来。
2。质量信息提取
质量信息提取是通过调查、测量等方式来获取关于学校质量状况的数据及描述性资料的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