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建筑计划和校园建筑规划(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校园建筑规划

校园建筑规划是指根据学校的功能,结合学校选址的地形地貌,对学校的房屋、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各种部分统筹安排所进行的平面设计。校园建筑规划可以看作学校建筑计划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主要偏重于建筑的技术层面。

学校建筑是一个整体结构,校园建筑的规划包括选址、总平面设计、各类教学用房、辅助用房和交通空间设计、活动场地设计、道路和绿地设计等方面。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城市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对上述各个方面的标准做了规定。下面结合这个规定,将中小学主要的建筑标准做简单介绍。

(一)校园建筑规划的原则

1。现实态度与超前思考相结合的原则。

做校园建筑规划一方面要从可能获得的条件和当前的学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不可以脱离实际地“跨越式发展”,也不应当盲目地搬用未经论证的建筑模式;另一方面,校园建筑规划要以前瞻的眼光审视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学校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根据条件做出改进与探索。要实现这种结合,就应当熟悉教育发展和教育建筑发展的趋势,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估当前资源能力和未来资源能力,确定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点。实现这个原则的基本策略是整体规划,留有余地,积累条件,逐步推进。做校园规划一定要先从整体设计入手,然后再设计单体;如果符合整体设计的局部暂时还无力实施,或者没有考虑好符合整体需要的局部设计,可以预留空间,虚以待位,不断研究,等条件成熟再说。

2。文化品位与实用功能相融合的原则

在一个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社会,教育建筑的用途就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适于读书写字的场所,实用是第一位的。现代教育建筑受到工业化思潮的影响,注重机械效率,其风格基本就是刻板划一的“方盒子”,也不注重美学的追求。但是学校建筑就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教育功能而言,它不但要满足人的安全和实用的需求,还要满足人对于美和理想的追求。所以当代学校建筑应当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这样才能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谓文化品位,是指学校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层次、深度和适宜性,大致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它应当是美的,这种美应当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雅美或者素美,使师生感到赏心悦目,而不是庸俗的东施效颦。其次,它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区和学校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小品、建筑装饰等形式反映出特定内涵,创造性地与本地文化融为一体。农村学校特别要注意自己的文化特点,不是城市学校建筑模式就是最好和最美的,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品位,从长远的文化生态观点看,依据农村特点改良农村学校建筑将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模式。再次,学校建筑应当是有个性的,体现学校比较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美学观念,不能千篇一律。

3。经济性原则

校园建筑规划应当量力而为,在追求新颖和较高水平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可持续支持的能力,不搞虚张声势的求大求洋。一些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校园建设项目,比如花园的设置,规划时需要慎重考虑。同时,学校规划还要考虑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学校占地不宜过多。

(二)学校选址

校址的选择是学校建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学校建筑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选择好的校址,对于保证学生安全、方便学生上学和维持安宁的校园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新建学校在建校前要慎重选址,学校建好以后还要“护址”,也就是说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护学校内外良好的环境。

选址的一个基本考虑是所选地点能否提供足够的空间面积满足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一般确定学校占地面积要有两个基本指标:最少占地面积和理想的生均占地面积,前者是建设一所学校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用地面积,是底线标准,它的作用之一是保障学校在学生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建设齐备的教育场所和设施;后者保障在学校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有充分的空间建设足够的教室和场地。学校占地多少与学校的规模、办学者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的土地资源多少有紧密关系。各地方土地资源多少和价格不一,对于中小学校地面积究竟应当多大为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的规定,在18个班的规模下,城市各类中小学平均的生均建筑面积基本指标为6。8平方米,规划指标为9。7平方米。按照学校建筑容积率大约是75%计算,那么执行基本指标的情况下,各类中小学生均建筑用地是9平方米,而在执行规划指标的情况下,生均用地大约是13平方米。北京市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纲要》中规定,独立设置的小学校占地面积不得少于14500平方米,独立设置的初中校占地面积不得少于15400平方米,独立设置的高中校占地面积不得少于22000平方米。

选择校址要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和教育的要求。根据学校建筑标准规定,学校选址首先要注意保证学生安全,中小学生不应跨越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上学;要远离化学、粉尘、噪声、光污染源的地段;应避开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远离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要警惕输电和水环境对学生的危害,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区;要尽量减少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公安看守所等场所毗邻。城市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的地点。

当然,校址选择要考虑的因素不止以上这些,还包括土地的可获取程度,区域学龄人口数量、学校发展的前景以及承担中小学教育责任的行政区划等条件。

(三)校园总平面设计

学校总平面设计要考虑功能分区,校园绿化和道路设计等。

功能分区是按教学、行政、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划分成各个相对集中区域,合理布局。各区之间要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各个大区域及一个区域内各种细致小区域的划分应该有明显的识别标志,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和外来人员的识别。

1。教学区

教学区应布置在校园的静区,避免遭到校内外噪声对上课的干扰。它应与外部公路等产生噪声的环境相距较远,离操场等内部噪声源也应当有一定距离,操场的纵轴与教学楼的纵轴最好垂直,减少操场活动对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影响。教学区中可能产生噪声的教室比如音乐教室和体育活动用房应当安排在教学区的边缘或者教学楼的顶层,减少对其他教室教学活动的干扰。

根据学校建设用地的形状、大小、气候、建筑材料、道路等条件,学校教学楼或平房教室群可以建成“一”、“工”、“山”、多列“三”、“L”、“U”、“Y”等开放形式,或者“口”、“O”等封闭形式,开放式建筑比较利于持续扩展,而且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好。除了“一”式,其他形式相对节省土地。学校建筑如果是楼房,普通教室不宜超过四层;中学的不宜超过五层。图书馆应当放在教学区的中间,方便师生查阅资料,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2。行政区域

学校的行政区和教师的集体工作区是学生、教师、家长、领导者之间交往最多的地方,应当放在各个方面人士容易识别和到达的适当位置。如果该区域与教学区域混合安排,那么房间布局和安排要注意动静结合,创造条件将动区和静区适当隔离。在国内外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教师工作区安排的一种趋势是将年级办公室或学科办公室放在教学区的中间区域,便于学生与教师沟通。

3。运动场地

学校体育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服务,还要为学生终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爱好打下基础,因此体育场地建设既要遵照国家规定安排,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体育运动场、馆向社会公众和其他学校开放,这样的场地应该安排在校园的边缘,最好单独设置面向外部的进出口。

规模较大、具备条件的高中学校应该建设有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占地约16500平方米),初中要有300米跑道(占地约9500平方米)的运动场,小学要有200米环形跑道(占地约4700平方米)的运动场,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通,但是小学要保证做到运动场有60米直跑道,中学运动场有100米直跑道。篮、排球运动是体育课常规内容,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参与最多的运动项目,学校要建设适量的篮、排球运动场地,一般每6个左右班级设置一个此类场地为宜。乒乓球是我国最为普及的群众体育运动,很受中小学学生喜爱,应当在室内或室外建设专门场地设置球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体育馆,保证学校体育运动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利用场馆的有利条件设置羽毛球、体操、台球等多种运动场地。场地建设使用的材料要尽量考虑对学生健康、运动安全的影响。

4。校园绿化和美化

学校校园是指学校建筑用地和体育用地以外部分的学校园地,主要包括绿地和道路,根据建筑界的专业意见和国内外学校建筑发展的经验,这部分应当占学校全部用地的12,不能少于13。

校园绿化是指种植花草树木改善学校环境的活动。美化则是以绿化和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为手段,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绿化还不只是为了美,它还兼有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和辅助教育的功能。

校园绿化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统一和多样相结合,以统一为主。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绿化首先要强调整体美感,最好有一个主调,植物的采用和色彩的安排要形成一定的相同群落,这样就不会因线条太多而失之凌乱。但是,绿化也不能因为单一而流于刻板,应当在色彩、形状、高低等要素方面安排出有节奏的变化。如果校园比较大,可以在前、中、侧、后庭做出各具特色的安排,以显出差异,使校园显得活泼。其次,选择树种和花种一定要注意安全、经济、多样的要求。不要选择有特殊气味、分泌物和花粉的品种,以免引起学生过敏,也不要选择带刺的植物。选择的植物要易于管理和成长,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出于经济成本和遮阳效能的考虑,不宜大面积种植草皮。选择植物要适当考虑多样性,这有利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再次,校园绿化种植的树木地点应当不遮挡教室采光,种植物的布局应当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特别要警惕坏人利用学校植被做掩护侵害学生。

校园的绿化和美化要考虑学生活动和行为的特点,处理好细节,方便师生,给学生留下休闲、游戏、交往的空间。比如小学的花坛、草皮种植不要占满教室前面的空间,应当给学生课间游戏的地方,因为课间时间短暂,学生不愿离开教室过远,否则就不出教室。又如在路途比较远的情况下,人们走路都有“抄近道”的习惯,在学生公认的校内草地“近道”上修建石板路,既显得美观,又满足学生心理要求,防止了随意踩踏草地的不良习惯。

5。道路设计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进入校园的公用和私人车辆急剧增加,学校道路的设计不仅事关车辆、人员流动的方便,更关系师生的人身安全。校园内的主要交通道路应根据学校人流、车流、消防要求布置。经常出入车辆的校门和道路最好能做到人车分流,比如一些学校把食堂和库房放在学校后门区域,后门只允许车辆进出,不允许学生出入。学校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应便于学生就学,有利于人流迅速疏散,不宜紧靠城市主干道。一般来说,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地带,保证学生安全。校园内部道路的高低相差处宜设坡道,要尽量在主要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设置残疾人专用车车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