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第1页)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当人类的祖先在共同劳动和集体生活的时候,他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依靠个人的力量又无法实现(如捕捉大的野兽、营造房舍),于是他们就从人群中推选出一个领袖人物,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的工作,以便大家统一行动,这就是管理活动的开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人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管理的硕果。例如,我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万里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雅典城,古罗马的供水和排水系统,中世纪威尼斯的兵工厂,罗马天主教会的管理等。当时工程技术尚处于幼稚阶段,几何学知识也很有限,人们靠什么创造出如此奇迹呢?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上帝或外星人),有人说是权力的威力(暴力、法权、金钱),也有人说是伟人的特质。这些都不对,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管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道:“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这都说明,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假如,有一天管理从社会生活中消失了,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社会失掉了秩序,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都将被毁灭。所以,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管理。
2。管理的职能
作为社会现象的管理,它具有两个重要的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在组织和开发生产力方面,管理可以把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马克思认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2]在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马克思把这种管理职能称做“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他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者通过管理来实现其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奴役和剥削,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马克思说:“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们所剥削的对象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3]
根据马克思关于管理的两种职能的论述,也可以说明管理具有两重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生产关系而存在的。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管理的社会属性的核心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它是有阶级性的。
3。管理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高。科技、暴力、权力、金钱的作用都受到管理的制约。管理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一个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时代已经到来。瑞士经济学家肯德在《管理事务的发展和完善》一书中写道:“19世纪是工业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入史册。同时,工业仍占优越地位,其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康托拉[4]帝国却控制着技术领域。”美国人引为自豪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都认为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带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使管理科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1。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信仰、风俗习惯和地域把这个民族联系在一起,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文化也是人类或群体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其行为方式的准则。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如从古代的建筑物、服饰到现代的交通工具、电视、时装之类的物质成果都属于物质文化,它们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之类则属于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内化的文化。
2。组织文化
文化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之中,它还表现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形成了各自的群体文化,也就是组织文化。如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等。它反映了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组织的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
3。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了文化的作用。管理的差异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差异,还往往反映着文化间的差异。当人们在考察某个组织的管理行为时,就会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干呢?”这时,我们就会发现隐藏在管理行为背后的,是支持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就是管理者经过价值判断之后再做出行为选择。我国古代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严法律民”的思想都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管理行为的准则。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F。Druker)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就是在同一类型的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会造成管理上的不同。德鲁克在对各个国家管理差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各大国的管理学不尽相同,它受本国传统的强大影响:美国的竞争对手的传统,欧洲大陆的重商主义传统,日本的家族传统,英国的俱乐部传统等。”
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它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学说由萌芽状态演进成茂密的“丛林”。国外有些管理学家认为这是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走向多元化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这简直是一个“真正的疯人院”。各个管理学派之间都在拼命攻击对方,从而爆发了方法论的危机。其实每种管理学说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又有其局限性。美国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斯特(F。E。Kast)曾经试图把各种管理学派融合到系统思想之中,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抱怨说:“现代管理者常常要面对许多伦理规范,而它们之间常常相互矛盾和冲突着。”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别和冲突导致了各种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们曾经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因此,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和研究。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经济基础和文化诸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它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5]我们要自成一家,就需要通晓百家,这样才能博采众长,经过融合提炼达到自成一家的结果。其中以我为主是前提。为此,我们要对中西方文化对管理的影响进行比较。
现在西方国家对他们的管理文化也在反思。在一切为了经济增长的口号下,经济是发展了,但是灾难也降临了。竞争虽然刺激了经济,也往往造成两败俱伤和资源浪费。科学的管理很有效率,也需要伦理和友情的协助。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我国在总结自己管理文化的基础上,也需要研究西方管理文化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文化的交流和兼容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