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领导者(第2页)
资源短缺是我国学校运行普遍面临的困难,它严重阻碍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对许多学校甚至构成生存威胁,是造成这些学校带病运转、恶性循环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利用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所带来的宽松环境,积极争取政府以外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获得更多数量、更好质量的资源,就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一项富有特色的职责。
7。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
领导集体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是校长,其他领导成员也肩负建设好这个集体的职责。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既然意味着领导者影响下级去行动,那么这种影响力从何而来?
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命令、建议、劝告)和非言语指令(榜样示范)引起被领导者做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它在本质上是权力作用的人格表现,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影响力强的领导者能使学校成员团结起来,动员他们争取更大的成绩和获得更大的满足。
1。制约领导者影响力的主客观因素
对领导工作的大量研究表明,领导者的影响力形成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制约,主要因素包括:职权的合法性、领导者的个性条件、被领导者的相关性。
(1)职权的合法性
由领导者掌握合法职权并能合情合理地加以运用而产生的影响力,被称为职权影响力。每个领导者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掌握着由组织法规、群体规范和文化习俗所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归根结底是由领导者掌握的特定资源派生出来的,包括:强制性的奖惩权、物质和非物质的付酬权、资源的分配权等。处于不同地位的领导者的权限大小不一,其职权影响力也就不同。职权影响力具有单向、强制的特点,其产生和运用虽然简单、便利,但并非无条件,它要求:第一,上级权威机构必须对领导者的合法权力给予连续性的支持;第二,领导者合情合理地运用权力,不能越过组织法规和团体规范滥用职权,并且方法要得当,结果要积极。
(2)领导者的个性条件
这是指领导者个人具有优秀的品格、文化和心理修养。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领导人的政治和道德素质、专家素质和心理素质。
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能正确地理解、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学校的有关政策;有事业心和成就感;尊重人,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利益:办事公正,以身作则。
专家素质:这是指学校领导者特别是校长,要具备为专业工作者所认可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管理能力方面,校长除了应具备一般所提到的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要作为一个特别的能力范畴加以关注,由这种能力所形成的影响力被称为“信息的权力”,这是因为如果校长能够迅速获得和传递新的信息,就可以在校内作为思想的旗手影响和转变教师的观念,更新其行为,就可以在学校发展中真正起到变革发动者的作用。
心理素质:领导者应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应有主见,理智性强,意志坚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
上述素质在成功的领导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现代激烈竞争和急剧变革的社会条件下,对具有优异素质的杰出领导者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并形成一个被称为“领袖魅力的领导理论”的流派。这一派的研究者对当代产生较大影响的领袖人物的个性进行了剖析,认为领袖人物具有这样一些突出特点:具有远见,有一个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对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甚至不惜做出牺牲;自信,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具有反传统的思维倾向,不那么循规蹈矩,鼓吹变革并推动实施,当获得成功时,令下属惊异而崇敬;对环境的变化、需要和资源状况具有敏感和切实的评估。
(3)被领导者的相关性
这是指被领导者愿意模仿和服从领导者的意愿大小,它取决于前者的价值观念(对权威、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认识)、对领导者及其所倡导的组织目标的认同程度,以及由对工作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满足感的大小。这些因素体现在被领导者个人身上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也可能是相同的,如果是相同并且比较稳定的,那么实际就形成了一种组织文化,可能长期对领导者影响力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在领导活动中,对与此有关的组织文化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以便因势利导,并作为改进领导工作的一面镜子。
上述三种因素在领导活动中交织在一起,对领导者影响力的形成和运作综合地发挥作用,某一因素的加强或削弱都可能引起其他方面因素积极的或消极的变化,比如,上级领导给校长以更大的人事管理权,加强了校长的职权影响力,这可能进一步激发校长潜在能力的发挥,使下属对校长刮目相看。因此,在强化学校领导权威,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某一方面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而又有所侧重地改善几个方面的条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建立和运用领导者影响力的误区
(1)主要领导者过分突出个人影响力,忽视领导集体的影响力。有些学校主要领导者由于资格老、功劳大甚至是虚荣心而时时、事事突出个人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则由于工作中不注意分权而导致助手们的形象一直树立不起来。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会造成以下后果:其一,教职工只对主要领导者一人负责,领导班子的整体威信不高,副手负责的工作难以推动;其二,副手难挑重担,成熟缓慢,不利班子建设。《人物志》说:君主的才德是“聪明平淡,总达众才,而不以事自任者也”[9],学校主要领导者对于个人影响力,应当是注意而不故意,不与下属争功,诚心帮助和用心引导下属树立影响力。
(2)不恰当地将领导影响力演化为人治的工具而取代制度的作用,削弱法治;或利用群众对领导者的尊崇使之盲目服从,不愿意培养下属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领导影响力可以强化领导者下达的命令,使组织的行动一致,但它也可能造成领导者无所不能的虚幻意识,过分相信个人的主观意志,这种倾向发展的结局必然是脱离群众和产生失误。因此,再能干的领导者也不要过分迷恋个人的“魅力”,而要坚持建设好制度并发挥其作用,同时培养学校内部的民主氛围,使大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
(3)只相信单一因素对领导者影响力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的交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