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师生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好的,学生愿意学习他教的课程;师生关系不好的,学生就不愿意上他教的课程。

当然,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学生的学习也有动机在驱动。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父母、教师的奖励和惩罚,迫使学生学习,这是一种外部动力。这种动机是短暂的,父母或教师的奖惩过去了,这种动机就会消失。比如,父母允诺,考试成绩好,奖励一部手机。结果考好了,手机得到了,再学习的动机可能就消失了;或者因为没有考好,没有得到奖励,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可见,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促使他去努力追求。当然,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逐步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26]

学习兴趣对学校教学很重要,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非常重要。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教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学生如果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就不会刻苦,考试成绩即使上去了,将来也很难有什么成就。综观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小时候并非我们现在认为的好学生,他们往往功课都不算好,但总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牛顿小时候父亲早亡,家境贫寒,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差,但迷恋于机械,爱做各种实验,经过努力,他发现三大定律,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生长在一个药剂师家庭,从小喜欢化学,上课时也想着化学,老师问他问题,他答不出来,老师很生气,但他说:“我长大了要当化学家!”有一次他把炸药带到教室里表演给同学看,发生了爆炸,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父亲送他到朋友家当学徒,结果因为在阁楼上做雷酸的实验,把朋友家的屋顶掀掉了。后来父亲把他送到波恩上学,经过努力,他在化学上有多种发明,成为一名伟大的化学家。[27]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为了完成父母、教师的任务而学习,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选学什么专业。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前面我提到的美国华裔中学生巩昂,他上高中就有自己的目标。他喜欢数学,在学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修学高难的课程,并学习明尼苏达大学的数学先修课程。到高中二年级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网上选择将来要报考的学校及其各种信息,最终他选择了10所大学。我国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好奇心是人之天性,孩子长大到三四岁,对周围的事物很好奇,会向大人问这问那,这就是好奇心。父母和幼儿园的教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有的父母会厌烦孩子的提问,或者搪塞他的问题,这就会抑制他的好奇心,他长大了就会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爱好。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他说,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就陪这个学生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活动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20世纪80年代,我听过北京市一位刘老师讲作文教学的经验。她说,小学生往往不爱写作文,她就把他们带到大自然里,让他们去观察,把观察的事物写下来就是作文。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写到开始风筝老放不上去,后来在风筝下面加上两条纸带,风筝就放得很高。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感兴趣了,越写越好。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就是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前不久,教育部一位精通外语的老同志告诉我,我国文件中常用的“受教育者”这个词,国外早已不用了,通常是用“学习者”这个词。这反映了两国对教育的理解和观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前面我们在讨论学生观时就谈到学生主体的问题。其实,前面讨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也好,都围绕着是否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地位的问题。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区别也在于此,当代东西方教育的差距也在于此。我国本着师道尊严的传统,总是过多地强**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师的主导作用,或者错误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它理解为一切由教师来决定。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2006年,我参加温家宝总理召开的教育座谈会时,曾介绍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我举了美国中学教学的三个例子,现在我把它们重复一遍。

我对总理讲,我今天带来了两本书,是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十六七岁的华裔学生写的《我在美国上中学》,一本是初中卷,一本是高中卷,可以看看人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初中一年级的艺术课。老师说:“这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和现代的绘画艺术。我不会讲著名艺术家的知识,而是让你们自己去调查研究这些艺术家,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找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然后给全班同学做一个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布置一个作业,让大家按照报告的那种艺术作品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对老师的布置都拍手叫好。下课后学生就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第一位学生汤姆选的是达·芬奇。他介绍了达·芬奇的生平、代表作品、风格,然后向同学布置任务——用达·芬奇现实主义的方法画旁边的同学。于是大家就画起来。

第二个例子是生物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采集树叶。书上列出20多种树叶,老师说:“我不会给你们树叶检定表,要你们自己去找到树叶的图片。你们可以查参考书、上网或者找植物学家咨询。采集树叶后要查出每一种树叶的正式名称、结构、附属物、排列、形状、边缘和脉型。”然后老师教学生如何画树叶。这个作业两星期内完成。课后学生到处找树叶、找资料,并将找来的树叶对照,完成作业。

第三个例子是高中一年级,也就是十年级的历史课。这一学期讲1845—1945年的世界史。布置的作业是“历史文化组合:1845—1945年”,包含十项内容:历史事件表、历史人物专访、对历史人物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历史电影评论、一本书的书评、史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辞。作业的封面设计有两个要求:一是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二是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这个作业两个月内完成。那位华裔学生说,他选择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访问的历史人物是陈纳德,写的颂文和讣告是宋庆龄。

2013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举办的中美教育教学展示会,听了美国老师上的英语课和数学课,发现老师讲得很少,只是不断地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所小学的一名毕业生在美国读初中,在会上展示她的作业,也像上面讲到的,是一本自己设计制作的作业本,图文并茂,非常漂亮。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

2012年5月14日,美国著名教育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的作者彼得·圣吉在北京海嘉国际学校主持一次跨文化教育论坛,他批评传统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他说,凡是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他们就能解决。话说得绝对一些,但确实有道理。我国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崔校长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他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要到县里开会,课就让他来上。当时他很忐忑,但认真准备后就去上了。结果同学很欢迎,说比老师讲得还好。他当校长以后,发现教师水平较低,有些课没讲透。他就想起自己的经历,于是提出教学改革,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来讲,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许多地方在推行有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学生个个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

链接

在北京十一学校,没有所谓好学生和坏学生,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校长李希贵说:“我们的路径很清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摘自《报刊文摘》2014年2月26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