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第2页)
结论一:莲草直胸跳甲是一种单食性昆虫,喜欢在河道、水沟、潮湿或者低洼农田埂上繁殖,能够把水生型空心莲子草成片吃掉,控制作用明显,但是对于生活在地势较高的旱地空心莲子草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结论二:用莲草直胸跳甲防治空心莲子草,是一种针对性强、安全性高的方法,不会伤害别的作物,而且对环境没有危害。
结论三:别的植物上洒上空心莲子草的汁液,莲草直胸跳甲也会喜欢吃,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用来研究莲草直胸跳甲消除别的农业害草的问题。
创新点:
利用空心莲子草的汁液消除其他有害植物,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可以消灭有害的植物,真是一举两得呀!
三、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在引起一场教学革命。它正在改变教学环境、教学形态及师生关系,为个别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远程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网络化、国际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主。虽然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批判传统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兴趣为主、以儿童的活动为主的主张,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教学仍然离不开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课本。在信息化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信息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大量信息。现在两岁的幼儿就会摆弄平板电脑,从游戏中获取各种知识。互联网把信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信息化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在信息化社会,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知识。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教师要用信息技术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于他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收集和处理有益的信息,而不至于迷失方向;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学正在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和网络化。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通过互联网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同时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当前许多教师把使用电脑编制课件作为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方法,实际上,制作课件只是信息技术最初步的运用,远远没有发挥信息化的真正功能。学校应该建立互联网的服务站,做到班班通、家家通,为全校师生、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创造条件。
教师上课使用课件要适当。课件固然有它的优势,它能够把事物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以把宏观的东西缩小,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抽象的符号变为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成为“讲义搬家”,仍然会陷入教师的独家表演。学生与课件是一种人与机的关系,只有教师参与其中,才体现出人与人的交流。课件往往有以下局限性:第一,它会束缚教师的思维。课堂教学常常千变万化,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而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往往具有固定性,遇到课堂中的变化难以即时调整,缺乏灵活性。第二,它缺乏人情交流。例如,课件里有一个圆,学生的感知就是一个圆。如果教师在黑板上一笔画出一个漂亮的圆,学生会感到惊奇,会有一种与教师情感上的交流。第三,它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一个概念出现在课件上,学生的感知往往一带而过。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把一个概念慢慢地写出来,学生会一面感知一面思考。因此,我认为,教师使用课件要适当,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教师无法表达或者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表达的内容。教师虽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但毕竟闻道在先,应该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今天,平板电脑已经逐渐走向课堂。据报道,荷兰已经有11所学校运用平板电脑上课,不再使用纸质教材,并认为这是将来发展的趋势。我国也有一些学校开始试用电子书包。我观看了几堂运用平板电脑的课,发现学生对使用平板电脑学习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但是同时我又感到,这些课还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只是在平板电脑上选择教师设计好的答案,无法反映学生的个性思维。运用平板电脑上课,如何发挥信息化所具有的个性化、网络化的特点,还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现在国外出现一种翻转教学。什么叫翻转教学?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听课,回家做作业,翻转教学是倒转过来,在网上听课,到学校教室里讨论、做作业,教师给予辅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进度往往只按照中等水平的学生执行,这就会使一部分聪慧的学生觉得教师讲得太慢,感到“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又会觉得教师讲得太快,跟不上。如果把课放在网上,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很快地学完应学的课程,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反复播放网上的课程,多次理解。当然,网上的课件要制作得好,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而且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把翻转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把课件挂到网上,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听课,有必要的话,回家后还可以在网上再听课。这就要求教师把课件做得精当。
教育信息化运用在远程教育上非常有效。现在教育部正在研究把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让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学生在网上也能听到优秀教师讲的课。现在网上出现了“慕课”(MOOC)[30],即网上在线课程,主要在大学开展。基础教育也可以开展网上课程。美国的“可汗学院”的课程就是中小学的课程。
北京市通过云计算已经把10000节优秀教师的课挂在网上,让学生选学。这是使用信息化很好的实例,可以把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播到各个学校,是扩大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很好方式。
近年来学术界又在议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思维方式的转变。大数据的特点是具有普遍性、预测性,人们可以根据大量的信息来判断事件发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在商业、流行病防治、气象预报上的运用已很普遍。在教育领域如何运用?我开始觉得只可以运用到教育管理上,如通过大量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等,但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项华老师在北京市少年科学研究院的实验打破了我的思维局限性。他带领小学生运用大数据方法开展科学实验,取得了很大成功。我观看了四项实验,它们都非常有意义。其中一项是一名小学生关于北京北五环来广营一段路的拥堵问题的研究。她利用上下学的时间拍摄了该地段的大量照片,又从交通网上收集该地段车流量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指出该路段车辆拥堵的原因和解决的建议。另一个小学生做的是张力的实验。他观察到镍币浮在水面,水面有一个凹度,这个凹度是水的张力。之后,他又在水和酒精的混合**中加入香油,模拟王亚平在太空实验室做出的失重下的水泡,说明水有张力。据项华老师讲,这种张力实验在大学二年级的物理课才讲到,但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做到了。看了这几个孩子的实验后,我豁然开朗,大数据不仅可以运用在教育管理上,而且可以运用在教学上,它将促进我们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正确处理好“器”“技”“气”三者的关系。“器”指的是工具,是硬件,即电脑硬件。这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它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是信息技术开发研究的任务。“技”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包括制作软件和使用软件的能力。对一般教师来讲,主要是掌握使用已有软件的能力。“气”指的是内容及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即神气。(中国传统文化很看重“气”字,如“气魄”“气概”“浩然正气”,就是讲一种精神,我这里为了与“器”和“技”同一个声韵,所以借用这个“气”字。)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就要着重研究这个“气”字,选择合适的内容,使它与教师的活动配合起来,把教育的人文精神贯穿其中,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的作用将逐渐消退。这是不正确的。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作用不是消退了,而是加强了。电脑要靠教师去使用。教师既要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平台,又要能够指导学生正确采集有益的信息和处理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要知道,信息不等于知识,有益的信息才是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需要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成为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光靠“器”和“技”是解决不了的。尤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
2012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报告介绍了“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组”汇集的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研究机构的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此外,报告还说明:“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31]
可见,机器是永远替代不了教师的作用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四、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两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走红,他的名字叫雷夫·艾斯奎斯。他一直在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担任教师,2012年、2013年两次受邀来华讲学,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城市演讲,和我们的教师、校长对话,听众往往达千人。我虽然没有亲自听他的讲演,也没有和他对话,但我读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和他在中国的讲演录。我觉得他的经验无非两条。一是信任。他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因此尽力帮助每个孩子。而且每个孩子也信任他,觉得在他身边有安全感。有了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就变得容易了。二是活动。他组织孩子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养成良好的品质。他在书中讲,孩子一进入他的班级,他首先组织孩子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每个孩子担任一个角色。他说,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想把角色演好,从而就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同伴合作的精神等品质,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他还组织其他种类的活动。他从来不惩罚孩子,而是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举例说,有一个孩子在球队里不能与同伴合作,他就让这个孩子退出球队,并不处罚这个孩子,也不与这个孩子谈话。一个月以后,这个孩子说:“我想回球队。”雷夫只对他说:“如果你能和同伴合作,你就回去。”他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或奖惩。雷夫从教20多年,曾获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和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等。为什么他能获得这么多奖?因为他教书的学校处在一个很落后的社区内。社区居民有酗酒的、吸毒的、打架斗殴的,孩子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但是这所学校的孩子经过他的教育,个个都获得了成功。他写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
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我在中学工作时就有过许多教训。学生犯了错误,我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开始的时候我还心平气和,但学生往往不听我这一套,和我顶牛。谈话越来越僵,我的火气越来越大,结果不欢而散。我渐渐感到书面教育和口头教育都不是办法。当然,道理还是要讲的,但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付诸行动,还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因此,我说:“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