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凤凰涅槃成就人生(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学习教育学知识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合格人才,就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教育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总结我国以往教育实践的经验,注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工作就能做好,教育事业就能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反之,就会影响和危害教育工作,甚至贻误年轻一代的成长。培养年轻一代是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当好一名教师,不仅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必须懂得教育科学,善于按教育规律、运用教育方法,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增长他们的才智,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国家合格建设者和栋梁之材。

7。学习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是一切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完整知识结构中必备的要素知识,对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心理学原理以哲学理论作指导,它把哲学的基本原理更具体化更细致地说明出来,为哲学提供了具体科学支撑。如哲学认识论所讲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心理学就具体分析人怎样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信息,产生感觉、直觉,获得感性认识;人怎样把这些感性认识经过进一步加工改造上升为抽象的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人又怎样将理性认识具体化,付诸应用,指导实践。心理学的这些规律性知识,支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又为心理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使人们自觉地、由衷的拒绝唯心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自我调节,加强自我修养,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自我调节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学习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掌握很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首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教师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最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按照心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在组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如课堂提问,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然后再叫学生回答,这就是注意的作用。又如,在声音的调节上,越是关键问题,学生越是想听,教师却用耳语的声音来讲话,反倒引起注意。所以,教师讲课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仅列举了教师需要学习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教师需学识广博,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术及手段等都需要学习,甚至有些还需要掌握运用并传承。让我们走进大师,走进经典,让先贤的智慧与现实的契机融合,拒绝世俗、获取智慧,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二)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向书本学习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方法。

1)目录索引学习法

有些人看书,打开就看,不关心目录、前言、作者和出版时间等,这样对整本书很难有整体把握,更谈不上知道这本书的特点、学术地位了。读书先读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精华,是整本书的浓缩,目录就像鱼的骨架,具体内容就是鱼肉,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读者从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内容、结构、层次、动态、目的等重要的信息,了解了目录基本上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本书。对应读的图书可划分为浏览、通读、精读三类。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每个人时间有限,不可能精读所有的书,浏览可扩大知识面,不解决知识深度问题。通读则是从一类书中选一本重点去读,可了解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科研动态。精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读思并举、读学并举,把读到的知识真正消化吸收。

2)自主多思学习法

所谓自主多思学习法是指读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自己的主导下独立地摄取、消化、吸收新知识,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读书时要处理好读书与思考的时间比例问题,这样可提高记忆效率。阅读与回忆的时间比例一般为2:3,即25的时间用于阅读,3/5的时间用于回忆和思考。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形成了“四到”。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在的“四到”之上,添加了“脑到”,并将其归结为“五用”,即:用眼、用口、用手、用心、用脑。鲁迅特别强调,读书时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想,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四到”“五到”“五用”,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要诀。

3)跟踪探寻学习法

所谓“跟踪探寻”就是一步紧扣一步,以求得有用信息不断增加的学习方法。通常在阅读过程中的跟踪是按照如下程序进行的:读一本书,在查阅另一本书时又从中获得了论述这一问题的第三本书,依此类推。跟踪的线索有的是正文,有的是注释。此种学习方法有时能够突然找到有用信息大量凝集的“富矿”,从而使学习的内容丰盈视野,思路豁然开朗。这种方法对于资料收集、事实考证、史学研究等大有裨益,越找越远、越入越深,最终会有别有洞天的体会与收获。[3]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向同行学习

向同行学习主要包括听课、说课、评课、集体备课、进修学习等内容:

1)听课

听课是改进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听课呢?听课应从倾听、观察、反思、记录4方面着手。

倾听:倾听既是对授课教师的尊重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听教学。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授课教师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的错误;教师的讲课是否有**,是否有感情,是否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师的思维是否宽广等。其次听教法。教师讲课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效果生动活泼。最后听学生。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反应如何?是否注重了师生互动,是否启发了学生思维,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率是多少等。

观察:一是观察教态是否自然得体,如教师的手势语是否使用恰当?眼神的传递是否传神到位?肢体语言的使用是否恰当?面部表情的交流是否合适等。二是观察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师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三是观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的次数,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否默契有效;在师生互动与对话中,学生参与如何。四是观察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采用了恰当形式。

反思:既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要注重反思借鉴别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课教师应带着问题去听课去反思。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反思如下问题:授课教师的新课导入是否新颖有效?如果是“我”能否采用这样的导入形式,为什么?本节课成功之处在哪?不成功的地方又在哪?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否反映授课教师正常的教学水平,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师是否会这样上,等等。

记录:听课记录应记录教师板书、教师的提问、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教师的亮点及瑕疵,以及自己听课过程中瞬间闪现的灵感等。记录要有重点,详略得当,文字简练。教学流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如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巧妙的教材处理办法及教学手段,有时甚至记录授课者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等都要详细记录。听课时,教师应该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若我讲应该怎样讲,通过比较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