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的特点(第2页)
钱学森治学严谨
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是一位有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
钱学森发起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并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系主任近20年,这段时期称得上钱学森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他邀请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任教,还亲自为学生们上课。
钱学森教学起点高、要求严。米博恩同学说:“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钱学森曾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
钱学森出的考题很绝,有一次竟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次考试让钱学森感到这一届学生数理基础还不够扎实,于是特意为他们延长了半年的学习。
在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里,除了院长钱学森,谁也不懂导弹究竟是怎么回事。钱学森亲自上阵,为科研人员主讲《导弹概论》。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有点“扫盲”性质的培训班里,后来居然出了不少火箭、卫星专家。
(根据《钱学森治学严谨,错个小数点扣学生20分》编写,原载于《烟台晚报》,2009年11月2日,第9版。)
四、创新进取为旨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中国历代优秀的教育家无论自己治学,还是教人为学都主张不要“信师泥古”,而应有创新进取的能力。墨子勇于创新,根据实际需要教学并拓展了教育的范围。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3]这就是说,不仅要继承古代文化的精华,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害”,推进社会的发展。东汉的王充是一位反对“信师是古”“颂古非今”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批判了惟师、惟书、惟古的盲目迷信的不良学风,指出盲从限制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他主张用怀疑批判、思考创新的态度去从事学习。韩愈、柳宗元主张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创新,并掀起了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朱熹重视接受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反对墨守成规,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颜元等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重视实践,主张学以致用。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一生都在大力提倡和努力实践创造教育。他十分强**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社会对教师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修养的现状与未来、继承与创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丁有宽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思想,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型训练教学体系”。霍懋征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创立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讲读法”,以“讲”为主,以“读”为辅,善于抓住教学规律的重点、难点部分,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逐步进行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有了这种勇于进取,不拘旧说的创新精神,才会使中国教师修养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时至今日,创新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师必备的素质。
韩独石:创新型教师楷模
韩独石是会宁(甘肃)一中的教师、高级工程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成员兼通用技术学科组组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韩独石学历不高,但善于学习,喜欢钻研。
任化学实验员期间,他发明HT系列化学投影仪器,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技术的空白,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且先后荣获全国普教理科教学仪器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该仪器也被列入《全国普教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任物理实验员期间,他改进创新实验32个,自制物理教具1400多件(套)且全部用于教学,其中2件获全国优秀自制教具一、二等奖;4项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分获全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完成的1项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获一等奖,2项省级课题被鉴定为优秀……
60岁时,他以超人的毅力,边学电脑打字边编辑稿件,完成近70万字的专著《中学理化实验创新研究》。全书提供了丰富的理化实验教改实例和通用技术课程案例,对理科实验教学教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韩独石已经62岁,但其仍然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协助会宁一中教导处制定通用技术实践课管理办法并亲自跟班试行;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骨干培训班”学员传授理科实验创新经验……
(节选自《2012陇人骄子事迹简介:韩独石》,http:gansu。gansudaily。。system20121220013547279。shtml,2013-1-27。)
当今世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的重要战略位置。由于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少年强则国强”,实现“中国梦”。
[1]《丁有宽》,http:baike。baidu。view308347。htm#2,2012-12-28。
[2]《霍懋征》,http:。baike。wiki%E9%9C%8D%E6%87%8B%E5%BE%81,2012-12-25。
[3]《墨子·耕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