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新中国的(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97年,教育部(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再次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关于道德规范的八个条款,使教师修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启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重大举措,是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至此,教师队伍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快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修养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已成为当前教师修养建设的重大课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该决定还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要求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它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既是教师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教师修养建设的方向。

该决定还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拓宽了非师范毕业生中的优秀青年进入教育领域的渠道,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从整体上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第2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他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4]2008年9月1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修改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6个条款,其基本内容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教育规划纲要》第17章分5部分阐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十分有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②转变了教师的理念,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③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以适应教育规律。④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很好的作用。2011年1月4日,教育部发布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2年9月6提出《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该文件着重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标准体系、培养培训制度、教育模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估和经费保障8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2012年9月7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温家宝同志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为此,一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只有教好书,才能育好人。要把教好书作为教师评价、晋升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搞科研、发表论文要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时刻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学识、品行和人格,影响和塑造学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规范教师和各级各类校长的任职资格,严格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三要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教师交流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保障。[5]

为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3大标准,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并于2012年9月14日正式公布。《专业标准》明确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中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在法律上第一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当下,《专业标准》进一步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这将有力保证中国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6]

3大标准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幼儿园、小学、中学三大教师专业试行标准均要求教师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其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德育人胜过任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也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细节决定成败,师德建设从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将会对学生、对师德建设乃至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真心诚意地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地位上,起到指导作用。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3大标准均提出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其中,《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保护幼儿安全方面,要求教师遇到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幼儿园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并要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学生生理健康教育方面对教师作出要求,提出教师需“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教育教学方面,强调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则提出要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强**师要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3)能力为重。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时提供帮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学习、获得技能的方法;教师少一些纸上谈兵,尝试走出教室,在天地间,在动手动脑中,让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在生存与生活的实际锻炼中,接受考验,学生因此变得富有实践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去想象,而且要让学生敢于去想象。创新不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人进步的内核。教学中,走出既定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多一些思辨,让学生的好奇得到增长而不是扼杀,让活泼可爱在学生身上尽可能长久驻足。坚持以创新能力为重,让学生具有成长成才的强劲动力。

(4)终身学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年代,新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新环境、新变化的应对能力。教师不能满足于在学校学得的那点东西,要注意及时“充电”,更新知识,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成为竞争的失败者。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具备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大标准既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

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素质也逐步提高。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比较清苦的条件下,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无私牵献,教书育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涌现出一批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爱校如家,辛勤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是,必须看到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对教育职业缺乏责任心,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个别教师甚至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刑律。这些问题有悖于教师修养,有损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社会舆论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因此,加强教师修养建设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50年大事记(1949—1959年)》,http:。moe。edu。publicfilesbusimlfilesmoemoe_1632004083444。html,2013-2-1。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5页。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6页。

[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日,第1版。

[5]温家宝:《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0日,第1版。

[6]《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4日,第3版。

[7]《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素质》,《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第1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