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课程实施经历及教学反思(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学生学习最重要”是田老师对教学的基本信念(I-T-1-4)。她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着想,不容错过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自工作以来,她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谈到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老师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很新,但她却没有感受到有什么新意。

“我们学校那个时候洗脑工程,每个老师都要转换思想,转换观念,我自己就在纳闷:这个东西还需要转换吗?很多同事都说新课改当中有些东西很好的,我就没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因为一直以来,我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都是这些东西。”(I-T-2)

从理论上讲,在实践中要能够体现出为每个学生发展着想的思想,需要根据学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就是田老师所说的“学法要指导教法”。这正是她的强项,她的性格就喜欢求新求变。

“我最大的特色可能是比较灵活,就是说不走常规之路。可能有些东西我们课标上是没有要求到的,但是我认为我的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点,学生的水平已经达到这一点的时候,而且需要这一点的时候,我就教。”(I-T-1)

“课程改革中,反正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教改没有提倡的东西,自己已经开始实践了。因为自己是不喜欢受约束的,所以我也不喜欢约束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学啊,也是开放性的课堂。”(I-T-1-2)

2。“不能让学生成为教育的看客!”

“学习要投入”和“学以致用”是田老师对学生学习的信念。她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认知上要有真正的投入。而实际上,现在的教学中普遍流行的做法是行为和情感上的过度投入。田老师的观察和批评是:

“从课堂上看学习的气氛,他主要是学门道呢,还是凑热闹呢?我觉得这个是最关键的。我听过好多课,老师问,读得好不好,其他同学就说:好!这个就是凑热闹。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毫无作用。当然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喊口号方式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少些。我侧重看的是学生的表现,是否真正投入进去了。”(I-T-2)

学习语文要使得学生感觉到有用,而且是在不同情境中的创造性运用。我在观察《赵州桥》的课中,田老师要求学生在她读第一段的过程中找出其中的重要词语。学生找出了“名称、位置、设计者、历史”等。然后田老师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仿照课文来介绍美希学校。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掌握了说明建筑物的基本要素后,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运用知识。在田老师看来,学习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为学知识而学知识,那是死知识。学语文,要学到思想或方法。

3。“实际上,是我的学生帮助我成长。”

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一个有效能教师所必需的。在田老师看来,在职教师培训中的专家报告对她的专业成长来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一是因为所听的报告少有创新的东西,所以不能打动她;二是培训的专家不是从一线走出来的,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她觉得对自己专业成长最大的还是从实践中学习。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些表现,能够激发她去思考问题。虽然学生只是说了一个现象,但是作为成人,她就要探索现象的源头是什么(I-T-1)。所以田老师认为确确实实是学生影响着她让她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4。“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就是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会自我满足,在课后去寻找不满意的地方,并依此作为进步的起点。田老师在实践的反思中对自己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

“多一些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为什么呢?就是说如果这节课你做得好了,那么你就能感受到学生的快乐,在这快乐当中你去反思,也许还有一些欠缺,那么你就要及时去补救。但是以前凭着性子去做,没有去反思的时候,觉得学生很喜欢你,很喜欢那就是挺好的。但学生很喜欢的东西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对吧?你思考了之后你就觉得,嗯,这节课某个地方他还没有完全掌握只是在看一个热闹而已。”(I-T-4)

(二)田老师的教学反思

喜欢思考并善于用笔表达的田老师有34篇教后记发表在学校的互动论坛上。她的教后记不仅数量多,而且也深受老师的欢迎。

1。田老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钻研教材”和“倾听学生”是张老师和田老师在教学中颇为一致的做法。在“钻研教材”方面,两位共同的特点是,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教材的学生,学生能够获得怎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倾听学生”方面,田老师与张老师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关注学生的变与不变,很注重在课外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在个别辅导中学生的表现。所以,对学生不良行为处理的反思成为她反思中的最主要内容。这也反映出她从学生角度思考教育的努力,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思想。其次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集中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另外,教学目标也是她反思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把语文教学渗透在学生生活中从而体现出人文性,在思维训练中如何体现工具性方面。此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性质方面也有反思。在所分析的资料中,没有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作为直接的反思对象。

田老师在对教学目标的反思中所关心的,一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与自己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

田老师相信“教育如疤痕”(I-T-3),所谓的教育就是在若干年后仍然能让学生想起的东西。如果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能够为他生活所用,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忘记。也就是说,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生活中的知识才是活的。田老师坚持这样的信念,所以她在教学中,如果能和生活联系起来的知识,她就马上联系。她对《雷雨》这课的反思是一个很精彩的例子。

“这一周,课文进入了‘大自然’,如何让学生走进书里的‘大自然’,然后又让他们走出书中的‘大自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身边自然的万事万物,是我想借助于本单元的课文给学生的引导目标。……再让学生走出书中,达到学以致用的语文教学根本落点。非常幸运的是教学本文正逢雨天,于是很自然地想到让学生仿写《雷雨》,写出身边的这场雨,也可以写书上没有写过的雷雨景象。学生写了,但遗憾的是捕捉那些重要特征的能力还很弱,而且模仿足够,没有创新,真情实感流露不够,语言锤炼更加谈不上,于是想到了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一组写雨的文章集子。赶紧拿出来当做范文去读给他们听,拓展他们写‘雨’的视角。文章是改出来的,范文后,再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雨,用心体会后写出来的果然有好‘雨’。学生走出了书中的‘大自然’,而走进自然,表现自然了。随后身边的太阳,身边的风等自然现象,学生也去体会,并自觉地写成小文章和我分享。我非常愉快。”(R-T-11)

田老师认为学生在语文中不能仅仅学知识和能力,还需要让他们在心中真正感受到文字里的人文性,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她能够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看待语文学习的价值。

(2)教学过程:关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这里的教学设计并不是指教学之前对教学活动的计划,而是指已经发生的教学中的活动及其之间的结构。在一篇反思中,田老师把实践过的教学方法总结为:看生字说故事法;看字出谜语法;联系生活实际,更改课文法;进入角色,体会心情法;动静结合,快慢相乘读书法;情境再现,提问答辩法;作业学习法。这种总结是把过去的一些经常使用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模式化为方法的过程。

(3)对学生不良行为处理:需要爱心和鼓励

表5。3田老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层次

续表

2。田老师教学反思的层次

前文已经述及,田老师认为实际上是学生在帮助她成长。是她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她所观察到的学生言行带给她的思考滋养着她的专业成长。换言之,对实践情境的反思是她专业得以发展的基础。那么,实践情境既是她反思的对象,对实践情境的深度关注也是她反思的特征。也就是说,她在教学反思中所关注的不是如何把他人生产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主要考虑的是,实践能够告诉我什么。因此,整体来说(表5。3),田老师的34篇教学反思中,没有技术性反思,理解性反思有32篇,占绝大部分,另有2篇是解放性反思。

(1)理解性反思

田老师的理解性反思呈现出两个大的类别。与她把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理作为最主要反思内容的做法相一致,有15篇反思是在移情式的心境下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把这类反思命名为“同理心”式的理解性反思。另有17篇反思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对教学的理解,我们把这类反思命名为“背景化”的理解性反思。

通过同理心式的理解性反思,田老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和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了不良的行为。她的反思,除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外,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放在学生所生活的空间环境,放在学生所经历的时间环境中去看。在田老师的反思中,我们看到许多故事是她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她是用爱心来回忆和诠释这些故事的,固然这些故事是老师和学生用爱心演绎的。在反思中老师真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平心静气地去冷静观察和思考造成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就像鱼儿总是生活在水中一样,人总是生活在背景之中,只不过是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对于田老师来说,她在教学反思中对于这个背景有格外的重视。也就是说,在研究者所分析的田老师教学反思,都是在背景之中进行的。与李老师的许多反思走“理论到实践”的演绎路线不同,田老师的反思都是植根于自己的实践,是经过她精心梳理以后从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因此,她的教学反思走的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路线。

与理解性反思比较,田老师所进行的解放性反思很少。为什么把学生学习作为教学切入点,强调以学定教,致力于学以致用的田老师在这个阶段很少有解放性的反思呢?在与张老师和李老师比较中我们发现,教学反思的层次可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与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张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权力关系是所要讨论的不可避免的核心话题。自然,解放性反思就是在处于转变过程中的张老师所要反思的重要内容了。对于李老师来说也是如此,她在新课程改革中奋力地跟着谢校长走,解放性反思理应是她努力要做的。但对田老师而言,新课程对她来说并不新,其实她以前就是按照新的要求在做,在师生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上并不需要她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所以,一个可能性的解释是,在这种情况下,解放性的反思并不是她所要关注的重点。

在田老师的教学反思中,没有出现去背景化的,把外在于自己的客观知识通过技术理性的逻辑运用到教学的反思。也很少进行解放性的反思,理解性的反思是她反思的最主要层次。通过同理心式的理解性反思,她寻找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出路。在背景化的理解性反思中,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善于在背景中,从背景中反思,说明田老师是一位积极的知识建构者,通过不断地把自己的实践概念化与再概念化,提升对实践情境的认识,增进改善实践的能力。

3。田老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