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课程实施经历及教学反思(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教学目标:对价值观的关怀

张老师的一篇反思是关于学生对生命和尊严的辩论。不少孩子认为尊严应该让位于私利,为尊敬而牺牲生命是不值得的。张老师相信这是社会上贫乏的精神世界在孩子身上的反映。“不吃嗟来之食”曾经是多少人佩服的骨气,现在竟成为了让人嘲笑的对象,现在的孩子很现实。但张老师认为他们毕竟是孩子,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历来是中国内地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不论从教师自身来看,还是社会上对教师功能的定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对张老师而言,孩子们的讨论增加了对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的担忧,并进而认识到功利主义的社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这说明在张老师看来,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在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来思考这个问题。

(2)教学内容:教材是开放的

有两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讲述的是如何拓展教材的故事。张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告诉我们,在她看来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拓展能够增强学生在情感、行为和认知上的投入。这种拓展,虽然消减了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和解释者的权威形象,但却因为解除了对学生的束缚而让她高兴。

“在学完拼音zh、ch、sh后,一幅图下面有三句话: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肉。小牛和小马爱吃草。我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爱吃什么吗?’学生的兴趣来了,有说猫头鹰爱吃田鼠,青蛙爱吃害虫等,突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蜜蜂爱吃花粉,海星爱吃贻贝、牡蛎……’我马上对他说:‘你真能干,能从电视上学到知识。’这一下,更哗然了,学生马上说出了更多精彩的答案,此时我只恨自己缺少这方面的积累,无法判断某些答案否正确,但我很高兴解除了对学生的束缚。于是,我布置让学生用‘——爱吃——’写几句话。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更是精彩。”(R-Z-11)

对教材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在张老师看来,儿童阅读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揣摩与体会到了作者的原意和教师对作品所赋予的意义,而是儿童能够真正投入到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当中。阅读是儿童精神解放的活动,不是把作者和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

“模糊地处理作品,意外地得到多元解读,这也许正是作家的高明之处吧,这也许就是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吧,过多地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去分析、作品就死了。孩子看了,乐了,作品就活了。过多地去追查作者的本意是没有意义的,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孩子投入进去,作品本身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关键是你是否用心读了,是否真的感受到了……”(R-Z-8)

(3)教学过程:从孩子的角度看

在张老师的反思中,对教学方式的着墨最多,很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张老师的做法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主感,从而感到学习的乐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发现的机会并引导他们探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不能取代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听,积极地看。利用课本剧等方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一节课的时间过得真快。原本简单的一堂语文课,却因为学生的一句建议,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搜集身边的资料,收集好词好句。他们个个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敢主动地与人交流,愿与他人分享学习的成果,这就是最大的收获。”(R-Z-5)

(4)教学评价:学习是内在的兴趣

分数对于学习的意义是困惑张老师,也是让她思考了很久的问题。她在反思中写道:“我一直在问自己,学习是否成功,是由分数高低决定的吗?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是为了什么?……此时我才发现,读书也是一种乐趣,而分数只是过去努力的一个见证。”(R-Z-3)在张老师看来,学习并不是追求外在的认可,是内在的兴趣所致。学习者应该是自己学习的主要评判者。

2。张老师教学反思的层次

张老师所进行的反思中,没有技术性反思,最多的是理解性反思,其次是解放性反思。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张老师的反思水平比较高。

(1)理解性反思:注重教学环境,关怀学生

对实践情境的深度关注是张老师的特点,这可能与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关。研究者不论在正式的访谈还是在闲聊中都发现,她的思考总是和自己的教学生活联系起来,喜欢通过举例子,讲述教学中有趣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下面这个关于教学方式的反思片断,说明张老师的反思注重实践情境的特点。

“教师应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千万不可在公开课时搞一下形式主义。而应在平时就把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有形,而且更应该有实。……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与探究方式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R-Z-4)

张老师所强调的学习方式内涵,只有在教师经过日常的教学实践之后才能体会出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师生互动。用肖恩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教学情境是“沼泽地”。这种情境的性质是复杂而混乱的,不稳定的。要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对教学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教学方式内涵的把握需要教师对此类情境真切的理解。

理解性反思的另一个含义是维持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教师把学生作为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采用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

“……我的脸红了。想不到被我早已忘到九霄云外的气话,竟伤了这孩子的心!想不到这不假思索、不计后果的莽撞话,竟让他被其他同学取笑。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一个‘小可怜’的自尊。孩子绝不是在小题大做,这不开心的失落情绪不知道占据了他的心灵多久。”(R-Z-1)

这是张老师看完学生在作文中写给自己信后所做的反思。张老师对自己带给学生的心理伤害有些震惊,并认真地从学生角度进行移情式理解,教师是人,学生亦是人。在张老师的反思中,学生从抽象的被规训对象,变成需要理解的具体人。

(2)批判性反思:给孩子学习自主权

在批判性反思中,教学是师生之间互为主体性的存在,需要检讨教学中具有压迫性的意识形态。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话语权。张老师重视在教学中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并以学生主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学习中的自主感和责任感。

“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许觉得很幼稚。但在孩子眼里,这就是‘有价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一直很重视、赏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梳理,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能者为师,讨论式地解答。我想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逐步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R-Z-7)

当我们认为教学并不是把教师认为重要的和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探索的过程,那么学生的声音在教学这个知识的建构场域中就有了政治上的合法性,这是他们的经验受到重视的前提。张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提问并在互动中解决问题的信念,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由与主体性提供机会。当他们的声音受到平等的对待之后,学生的创意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就是可贵的课程资源。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按读音把这些字母进行了归类。惊愕之余,我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方法也是对的,再引导孩子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是孩子多么可贵的独特的思维啊,这个孩子没有受书上颜色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是很可贵的。我们大人都爱用自己大眼光和思维给孩子们过多的限制。抛去这些限制,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孩子们会有许多令我们欣喜的发现。这些都是动态的,可贵的课程资源。”(R-Z-13)

在张老师的批判性反思中,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展现,不是把社会上的价值体系和教师的期望强加在他们身上,而是一种自在的精神解放过程。不论在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上,学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是教师和学生权力互动的结果,当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决定权和拥有感时,学习就会成为来自他们内心的需求。

3。张老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张老师的大部分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使自己惊奇的现象进行持续的思考。反思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1)发现问题:开放心胸,关注学习

张老师的教学反思缘起于让自己困惑或惊奇的意外情境。这些意外情境打破了张老师原有的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状态,她没有漠视和逃避这些不平衡的状态,而且真诚地、理性地面对这些让人或痛苦或兴奋的现象,反思之门打开了。分析资料后发现,让张老师困惑或惊奇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在学生的反馈中,认识到使学生不能接受的教学行为。

当张老师读完学生作文中描写的不愉快课堂学习经验后,反思便开始了。她原来并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孩子带来如此的伤害。显然,张老师并不是故意的。学生的反馈才使她认识到教学中的种种不得当教学行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张老师的宣称理论中,她是不想伤害孩子的。正是有这样的宣称理论,孩子不应该受到伤害,她才能够开阔心胸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突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一篇作文上:张老师,您还记得吗?上学期期末评讲试卷的时候,有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题上明明写着‘tudi(徒弟)’,全班却只有我写成了‘土地’。当时您很生气,在以后的几天里,您每天都叫我土地,比如:‘这个问题还是请土地同学来回答吧!’每次都引起同学们的哈哈大笑。后来同学们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土地老儿’。一喊就是一个学期。还有一次公开课上《夜莺的歌声》,我也很喜欢勇敢的夜莺,您请同学们来读夜莺的话,结果我举了三次手,您也没叫我。结果您都开始请同学们体会德国军官的话了,我还是坚持站起来读了小夜莺的话。您和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批评我,说我又没注意听讲。其实我注意听了,只是我也很想读读小夜莺的话……”(R-Z-1)

第二,课堂教学中捕捉到的意想不到的现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