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学习的种类(第1页)
一、合作学习的种类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冠以“合作”(cooperative)的教育教学改革可谓量大类杂、异彩纷呈。仅美国现在流行的合作学习或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就不下几百种,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类似这样的改革不仅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就连我国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以“合作”冠首的改革,其实践涉及20多个省份。难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斯莱文(Slavin,R。E。)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教育中的合作革命”,是一种“合作热”。[3]从这一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是对上述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称;另一方面,从现有的冠以“合作”字首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来看,虽然它们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性互动(cooperativeiion)为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并不处于同一个理论层面上,活动取向也不尽相同。从国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目前的合作学习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全员互动,由此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不同领域和种类。
(一)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这一类型的合作学习以苏联的著名教育流派“合作的教育学”为代表。所谓“合作的教育学”是指相对于传统权力主义教育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主张,它是苏联“教育科学院城堡”以外的实验教师在长达20余年的教育科学实验中探索的结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谢季宁和伊万诺夫等。他们在《合作的教育学》一文中指出:“需要有一种新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与从前的教育学不同,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是注重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它可以称之为合作的教育学。”[4]
合作的教育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而这一点的实现,必须在师生关系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命令和专横跋扈的方式;另一种是互相尊重与相互合作的方式,非此即彼,更无他途。合作的教育学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出发,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为基础,由此体现了合作的教育学的社会本质。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互相合作,其教学方法完全排除了强制手段的运用,实验教师认为,这是合作教育学的核心。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从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没有强制地对待学生。我们之所以必须根绝种种强制的手段,这是因为我们不是吓唬儿童的稻草人,强制手段与我们格格不入。只有那些具有排斥、吓唬儿童的嗜好的教师才需要它们。”[5]在教学过程中,合作的教育学强调实行“三不主义”,即无论所教班级多差,从来不给学生打坏分数,从来不向家长告学生的状,从来不在课堂上指责学生。实验教师们发现,这样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比以前轻松得多。合作的教育学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6]因此,合作的教育学在阐述教育教学问题时的出发点主要是师生关系。当然,合作的教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提倡在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但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取向上来看,合作的教育学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因此,我们将它归之于师生合作学习的范畴。
另外,我国上海等地的教育学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借鉴当时苏联“合作的教育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师生合作教学”的思想[7],并进行了“合作教育实验”[8],这些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从师生合作的角度出发的,都可归于师生合作学习的范畴。
(二)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这一类型的合作学习以当代欧美各国的一系列合作学习方法与策略为代表。目前,世界各国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这种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它已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合作学习一些典型定义的表述中得到体认。
1.斯莱文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9]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Learre)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10]
3。沙伦的定义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Sharan,S。)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11]
4。嘎斯基的定义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12]
5.戴维森的定义
尼尔·戴维森(Davision,N。)是美国当代合作教育研究的著名专家,从1990年7月起担任国际教育合作研究会(IASCE)的主席。
他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当有七个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七点。
(1)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如果可能)难题。
(2)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
(3)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助的气氛。
(4)个人责任感(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