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记编(第1页)
访问记编
旅日随感[1]
一
一踏上我们邻邦日本的国土,就有两个突出的感受:礼貌讲究,服务周到。他们无论对客人,还是对朋友、对同事,都是彬彬有礼,不断地鞠躬,不断地道谢。鞠躬之深,可以使身体形成一个锐角。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鞠躬有时不必站起来,坐着弯腰也算鞠躬。例如,上级与下级,下级进门出门时要鞠躬,上级不必站起来,坐着弯腰即可;电视的节目主持人,如果是坐着的,要频频向观众弯腰鞠躬。我常常嫌他们的礼节烦琐,但礼多人不怪,总比受到冷眼相视、恶语伤人要舒服得多。
服务之周到也是少有的。大的百货公司里,除自动扶梯外,总会有电梯,由一位服务小姐负责。她每到一层开门关门都要向客人鞠躬,口中不断地说着什么。我不懂日语,陪同的人说,她在介绍每层楼销售什么商品,并不断说“欢迎光临”。在商店里不论你买不买东西,售货员总是热情接待。如果你没有找到你要的东西,她(他)还会不断地向你道歉。不像我们同胞开的店里,你要问几句而不买的话,就会招致她(他)的白眼。近些年来同胞的态度确也有些改善,有的店变得热情起来,但那种热情,使你感到非买她(他)的货不可。我怕进这样的店门。在这里(邻国)却用不着担这个心,尽管在店里挑挑拣拣,最后不买,人家还是笑脸相送。这实际上也是生意经,今朝不买下次总还会来的,不像我们的同胞那样急功近利。
在火车上,如果你来不及先购票,售票员会彬彬有礼地请你购票,绝不会训斥你为什么不先购票。新干线列车上有推着车售货的人,一路轻声地吆喝着,离开车厢时总要背过身来向大家鞠躬道谢。
他们的商店总是处处为顾客着想,当然目的是赚钱,但却给顾客带来许多方便。如罐头食品大多是易拉的,一般食品盒内总有使用的工具。一次,我买了一袋糖炒栗子,粒粒饱满,虽说来自祖国,却不像在北京吃到的那样良莠不齐。吃到最后,发现包里还有一个剥壳的小工具。说到服务周到,想起在东京的一件小事。我们在东京访学,住在一家小旅店。晚上回来,为了节省点钱,就在超市买了两盒饭。买饭的时候就犹豫,饭菜都是冷的怎么吃。谁知付款的时候售货员把它放在微波炉里热好了。我们高兴地提着赶快回旅店。走到半路想起没有筷子,怎么吃饭,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吃抓饭吧!同去的研究生小姜,日语说得很好,她总是不发愁,到附近饭店里去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回到旅店,打开包吃饭,发现包里放着三双筷子。因为我们三个人,虽然只买了两盒饭,售货员却给了我们三双筷。这样的服务,使我真正感受到“上帝”的滋味。在国内,我常想,可能由于同胞们大多不信上帝,所以顾客也成不了“上帝”。
“顾客第一”是日本商店的信条。有一次我们在超市买食品,看见一位老妪不慎把食品撒在地上,售货员马上跑过来,帮她从柜子里重新拿出食品装好(超市中有的食品,如油炸的鱼、糕饼等是散装的,需自己装),把弄脏的地面打扫干净,一面还说“对不起”。有一次和留学生谈起这件事,他们告诉我一个更让人惊叹的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带着孩子到超市购食品,没有想到孩子乱跑乱动,把搁在门旁的食品柜碰倒了。这位妈妈大惊失色,以为这下闯下大祸了。谁知经理出来,连声道歉,说不应该把柜子搁在那地方,没有想到会被孩子碰倒。这几句话把那位妈妈感动得不得了。下次购物,果然柜子换了个地方,从此她就认定到这家超市购物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肯定会吸引顾客上门来,这就是超市得到的回报。据说在日本,只要没有走出超市结账的柜台,在店内无意碰落的食品或瓶子(如啤酒),其损失都是由店家负责,不用顾客赔偿。一般也没有什么监视器,只见工作人员忙着上货查货,不像我们这里的超市,总有售货员盯着,使人很不舒服。
日本人做生意处处为顾客着想。凡是顾客需要的,他都为你想到了;甚至你自己没有想到的,他也帮你想到了。当然,目的是让顾客掏腰包,但让你掏得舒服,愿意多掏。这就是商品意识。这使我悟到一点:商品意识的基点应该放在“人”上,而不是放在“钱”上。
我们回国的时候要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登机。从我们住的鸣门市到大阪关西机场要乘船过海(当时明石大桥尚未通车),可是我们又想在大阪住几天,逛一逛,这么多行李怎么办?不要紧,有快运叫“宅急便”的,帮我们把行李先运到机场,等我们上飞机前到机场去取就是了,方便极了。这种业务,难道中国就不能做吗?
说到便民商业,还有一种叫LOSEN的连锁店,是一种小超市,面积一般不超过百平方米,主要销售食品和日常卫生用品,也销售一些报纸杂志。这种店昼夜24小时服务。如果你工作到深夜,肚子饿了,所有食品店都闭门休息了,但不要紧,你总可以在附近的LOSEN买到充饥的食物。这种店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能随时买到食品,而且你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找他们帮忙。例如,夜里忽然犯病,你可以打电话给LOSEN,他们会帮你把医生请到家里。据说LOSEN聘有固定的医生,可随时为附近的居民服务。当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这种连锁店随处可见,甚至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例如,鸣门市明石大桥刚刚建成,尚未通车,但桥旁边一家LOSEN已经开张。
日本人的讲礼貌(虽然有时是表面的,甚至是虚伪的)和服务周到,不能不说与教育有关,反映了他们的文化教养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他们把礼貌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非常重视。他们在公共场所,很少有喧闹声;在工作岗位上,不论多么空闲,从不聚众聊天,或嗑瓜子,吃零食,而是正襟危坐,等待顾客。礼貌虽然是小节,却调剂着人际关系,使得社会生活和谐有序,是任何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日本朋友也口口声声讲,他们的礼节是从中国学来的,但我想,现在我们恐怕应该学学他们了。
二
早就听说日本人有“洁癖”,这次总算领教了。走进日本中小学校,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干净清洁。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清洁呢?除了环境好,少风沙、少尘埃外,就是学生到学校以后都要换鞋,不把外面的泥土带进去。
日本的家庭里地上都铺有榻榻米(席子),榻榻米上放着炕桌,人就坐在榻榻米上,因此回家首先要脱鞋。由于鞋不进家门,所以家里都显得十分洁净。学校里不铺榻榻米,但学生入校也要在门厅里换鞋,换成校内穿的软底便鞋。因此学校显得窗明几净,特别清洁,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客人进去怎么办?学校备有拖鞋。因此如要到日本访问,最好不要穿系带的鞋,否则脱脱穿穿很麻烦。记得前年在日本福岛大学参加中日美三国师范教育研讨会,威斯康星大学来了两位教授。其中一位身材又高又大,中小学里准备的拖鞋他都穿不上,只好自己带拖鞋。后来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开会,他以为也要换鞋,胁下还挟着他那双大拖鞋,真令人暗暗发笑。
日本小学校还有一件事使我很有感触,就是小学生在严寒的冬天也一律不穿长裤。男孩子穿一条短裤,女孩子穿一条短裙。上身也只有一件衬衫和一件外衣。在寒风凛凛中孩子的腿冻得发紫。我很为他们心痛。问他们冷不冷?回答:冷。为什么不多穿一点?不为什么,这是学校的规定。我想这是一种锻炼吧。这种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不由想起中国的孩子,冬天总是穿得厚厚的,暖暖的。中国的家长总生怕自己的孩子冻着:“别感冒啦!”但是,结果却总爱和人们开玩笑,你越保暖,却越容易感冒,孩子变得弱不禁风。
日本人经寒耐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为了防地震灾害,房子建造得单薄、矮小,除少数公寓楼房外,大多是一家一幢小房子,室内没有集中供暖的设备,一般家庭用一种俗称可榻子(コ夕ッ)的电炕桌,桌面分两层,上层下面铺上被子,下层通有电暖气,家人席地而坐,把腿脚放在被褥下面,腿脚是暖洋洋的,整个屋子却比较凉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除了习惯,恐怕也还有一个教育观念问题,即什么叫爱孩子?是让孩子温温暖暖、舒舒服服,还是让他去锻炼,经受风吹浪打?据说,日本幼儿跌跤的时候,日本妈妈从来不去扶他起来,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这不是反映了一种教育观念吗?
三
日本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都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时机。
新年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日,其热闹程度和我国春节差不多。虽然规定只有一天假日,但加上周六、周日并和圣诞节连起来,往往也有四五天。于是人们利用这个假日回家探亲,与家人共度新年。今年1月3日,我们有事到东京,正遇上他们过节的人流**,新干线列车上差一点找不到座位。
过年的一个重要活动是打年糕。所谓打年糕,是把糯米蒸熟了放在石臼中用木槌敲打成糕,不像我国多数地区,一般是磨成粉再蒸,再揉成糕。据说朝鲜族也是“打”年糕,我国闽江地区也“打”年糕。在日本,打年糕成为一种群众活动。一般从12月下旬就开始了。不仅一家一户打,而且集体打。幼儿园、老人院开展这种活动最起劲。老人打,孩子打,打好了当场就吃年糕。当然,住在城市里的家庭一般不再打了。但居民区作为一种社区活动也组织打年糕。他们定期把每户的废旧报纸等废品集中起来卖掉,把钱积攒起来,除平时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外,过年时就用来打年糕。这时各家的孩子最高兴。众人聚集在一起,一面打,一面吃,一面玩,不仅热热闹闹过了年,而且密切了邻里关系。年糕做成各种各样。最普通的是不加任何佐料的白年糕,做成大大小小有如圆面包的糕饼,用它作贡品。寺庙中的神台上放满这种年糕,有的堆得像小宝塔。平时吃的大多用豆沙作馅,也有与菜叶汁、果汁拌起来做成粉红色、翠绿色的各种颜色的糕饼、糕团,既漂亮又好吃。
过年的另一个活动是到神社、庙宇去祈愿。这都是在元旦凌晨,过了午夜12点以后进行。届时钟声齐鸣,十分热闹。然后就是逛庙会。今年1月4日,我们在东京游览浅草寺,正遇上庙会。浅草寺我曾经去过多次,虽然它是东京旅游景点之一,但平时却很冷清,寺外有一些小商铺,也很少有人问津。4日这一天可不然,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小商店和小摊贩。有兜售纪念品的,今年是虎年,他们和中国一样,用生肖纪年,因此以虎为题材的物品不胜枚举。最热闹的还是食品小摊贩,不断吆喝着,吸引游客去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寺内寺外人山人海,就是缺少些曲艺、杂耍之类的东西,否则与中国北京的庙会没有多大区别。
新年过后不久就是成人节(1月15日)。年满20岁的青年男女都要在这一天集会,表达自己的心愿。一般女青年都要穿上和服、拖着木屐去参加仪式。男青年似乎随便些,大多穿西服。今年成人节正好遇上东京大雪,其他地区大雨,女青年们仍然穿着漂亮的和服去集会,但脚底下未免太狼狈。
新年过后还有许多节日,如女孩节、植树节、文化节、劳动感谢节、敬老节等。有一年我访问日本福岛时,正遇上9月15日的敬老节。主人带我们参观了一所小学。这一天本来是全国放假不上课的,但这所学校组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都带着爷爷奶奶到学校里来过节。在教室里,我们看到老人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有的老人给孩子讲故事,更多的是老人教孩子们玩老人小时候玩的游戏,如抖空竹、摔陀螺、用石头子下棋等。中午时在风雨操场摆上一排排桌子椅子,孩子们和爷爷奶奶面对面地坐着共进午餐。进餐之前每个孩子都给爷爷奶奶送一封表敬信或小礼品,而且非常恭敬严肃地站起来向老人鞠躬行礼,双手把信递给他们。学校在每个年级挑选了一两位学生,把他们写的信念给大家听。有的孩子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奶奶,你们辛苦了!我感谢你们平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我的脾气不好,有时还向你们发脾气,我很对不起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你们。”有的写道:“通过今天的活动,使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是怎样生活的,怎样玩儿的。我祝你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气氛严肃而热烈。这种活动既教育了孩子尊敬老人,又进行了文化传统教育,很有意义。
除了全国性的节日外,各地民间还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有火神节,有海神节。有些节日有很隆重的活动。那时人们穿上民族服装,抬着神龛,打着灯笼或举着火把,上街游行。届时总是万人空巷。这种热闹场面,我们只能在电视中看到。
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虽然大多带有某种迷信色彩,但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流传下来,却也有一定的传统教育意义,使人民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起到鼓舞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民族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就会失去民族的独特性,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秀的内容,也有落后的内容。今天我们应该弘扬的是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一些落后的传统内容要加以摈弃,有些内容则需要改造和创新,使它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起着选择、传播、发现、改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时要更多地选择和创新。
四
日本比较重视社区文化,社区管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我们这次旅日时间稍长一些,住在一幢公寓里,几个月来的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日本对社区文化的重视。我们住的地方在日本四国岛的最东端——鸣门市。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盐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劳动力昂贵,不再利用天然盐田制盐,盐田废弃,改建成为一个小城市。这个市两面临海,背面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再加上横跨鸣门海峡的鸣门大桥下面的海潮十分有名,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这里人烟稀少,全市只有6万人,大多是住家,只有极少几家工厂,郊外都是农田。市内虽有几家大商店,但显得很冷清,不像东京、大阪那样熙熙攘攘、人潮汹涌,确是一个住家和读书的好地方。日本的街道上都不植树,但每家每户却都有一个小庭院,种着各种各样常青树,也有一些柿子树、橘子树。一到秋天,翠绿的树丛中透出了串串橙黄色的果实,真是逗人喜爱。此地因常年多雨,气温也不太低,所以即使在冬天,也是花儿朵朵,有红色、白色的茶花,粉色的梅花和黄色的蜡梅,竞妍斗艳,非常美丽。每家每户的庭院都似一座大盆景,里面的树木错落有序,修剪得十分整齐。它反映了日本人整洁、拘谨、一丝不苟的性格。我们散步时总喜欢欣赏他们这种庭院小景。可惜的是,很多人家都畜有家犬,一见生人经过,就要汪汪地叫起来,有时会吓你一跳,有点煞风景。
住宅区内每隔不远总有一块空地。大的有数个足球场那么大,小的也有两三个篮球场大小,里面盖有休息用的简易的亭子、儿童玩的滑梯、爬栏等简单的游戏器械。当然,地面都铺有草皮。大一点的空地内还设有露天舞台供集会和表演之用。有的空地内还饰有雕塑,布置得很精细。当地都把大的空地叫公园,小的就没有什么名字。我之所以把它叫空地,是因为它与我国所说的公园的概念不同。园内并无亭台楼阁,也没有茶室、饮食店等商亭,有些空地利用了当地小山坡,有树林,有湖泊,都是自然风光。鸣门市在海边一片小平原上,所以空地里连树木都很少。但这些空地,经过人工的一些小修饰却很富有文化气息。它仅是供居民散步休憩之用,让孩子们、老人们有一个活动的场所。除空地外,每个区域内总有足球场。我们的公寓旁边就是一个足球场。每天下午,大约是学校放学以后,就有许多青少年来到这里练球或比赛。晚上备有照明,直到午夜才结束。有的家长开了小轿车送孩子到这里来锻炼。每幢公寓的外面也总有一块空地,放着一架滑梯,挖上一个沙坑,供孩子们玩耍。
因为我们是临时住户,没有和居民组织打交道,但也隐约感觉到居民组织很起作用。除了前面曾提到的在节假日常有社区活动外,还常常发来简报,过年的时候通知各家大扫除、预防火灾等,楼门口黑板上贴有一个月活动的计划。有时社区组织还来义卖一些物品,如袜子、糕点等,是为帮助处境不利的人群的,但购买自由,从不强迫。
鸣门市出版一份《广报》,每半个月一期,无偿地赠送给每一户。每月1日、15日打开信箱总会收到这份《广报》。内容是介绍本市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的重大活动,下个月的计划,典型的事例等。例如,1998年1月1日的《广报》的主要内容有:“市长参加的新年座谈会”“新建鸣门市球场主体工程开工”“虎年生的我们的梦”“鸣门1997年度十大新闻”“‘我们的鸣门’专题影展作品选登”等。2月1日的《广报》主要内容有:“越来越紧的‘菜篮子’——1996年度本市决算状况”,“20岁人的主张获市长奖”“不要忘记申报上税”“招募帮助老人、身心障碍者的服务人员”“留学生也参加1月15日的过小年活动”,等等。《广报》只有薄薄的十几页,但印刷得很精美,图文并茂,彩色套红,很吸引读者。这是市民交流的极好工具,也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