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教学伦理的实现策略(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教学伦理的实现策略

学习目标

了解教学伦理的实现策略。

一、凝练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

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明确要求教师必须从内心认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热爱教育教学事业,具备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离开对于教育事业的深度认同与理解,一切具体的教育教学规范都可能是偶然的。因此,凝练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原则、职业规范坚定不移的确信,是深刻的师德认知、炽热的师德情感、顽强的师德意志的综合体,是把师德认知转变为师德行为的中间媒介与内驱力。教师职业道德信念能够促使教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折不扣、忠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33],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教学伦理规范提供源自教师心灵深处的价值依据。唯有确立职业道德信念才能促使师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内在一致性。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自我修养不断确立、强化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凝练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

凝练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一个综合性的修养功夫,其具体路径应是如下五个层面的综合体:一是增强对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的理解;二是在敬业精神和专业理想层面下功夫;三是修内功,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四是修外功,注重为人师表对职业信念的外塑功能;五是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伦理是“教学中的伦理”与“教学的伦理”的内在统一,而“教学中的伦理”必然要求其在教学方法、能力层面的技术依托。教学过程外显为教师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模式与风格特征,故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力的水平高低就与教师教学伦理水平高低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尽管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效率高、教学方法引人入胜,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优雅、口齿清晰,教学能力令学生由衷地钦佩,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相对容易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价值吸引力,教学能力也就自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伦理导引功能。恪守师德与业务上的精进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任务,一个愿意遵守教育伦理的教师,就不仅应该修养道德,而且要通过优质的教学去展现自己优良职业道德的优越。

具体而言,首先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途径,在“设计、反思、调整、再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能力。其次是提升教学过程中实质性的教学实施能力。尤其是要关注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化,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散创新的人格特质。

三、提升教师的道德敏感力

教师的道德敏感力是决定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每天忙于繁重且烦琐的日常教育教学事务,而且,还必须疲于应付来自多方面的检查、考核、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等等。在有些情况下,不是教师要故意违反教学伦理规范,而是教师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当之处。对此,不能仅仅提升教师的道德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教师的道德敏感力。

其具体路径包括:第一,通过真诚的师爱,涵养基于专业能力的教育同情心,逐步学会“迷恋学生的成长”。马克斯·范梅南曾经谈道: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34]。也可以说,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始终“心向着学生”,始终牵挂并理解学生们的困难、喜悦、收获,用心灵去倾听心灵,保持与学生们之间的“心灵感应”。第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现日常教学事件中所蕴含着的道德意义,与学生共同提升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们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能够伤害到孩子,哪些做法能够更加巧妙地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保证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认知、反思、调控更加敏感、及时、准确,逐步努力接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伦理的最高境界。而与此同时,学生们不仅可以学读书,而且学做人,在与教师实际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道德敏感力。师生双方的道德敏感力会在“不断的反思、进一步认知”的教学循环与师生互动过程中得以相互促进与共同提升。

四、涵养教师的幸福能力

教学伦理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认知力、敏感力、意志力,而且需要通过提升教师主体自由的审美能力,在遵循教学伦理规范的过程当中,成就一种教学人生的美感,这种美感的获得其实就是教师幸福感的获得。

其具体路径包括,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对得起自己的专业理解和良心的前提下,适当看淡某些形式上的考评、考核。其次,在保持平和心态的同时,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勤于学习,不断进取,在专业收获的同时去体悟教师职业的独特魅力与幸福。最后,伦理自觉与伦理反思相结合。如果教师能够以一颗平常心,一种欣赏自我、欣赏学生、欣赏人生的美感心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始终充满着善意、美感、自我实现的希冀,那么,无须特意地反思、监控,几乎是出于一种幸福自觉、伦理本能的教学行为本身符合教学伦理的可能性就极大。当然,在遇到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困境时,适时的伦理反思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此,在伦理反思与享受教育幸福感的同时修炼自己的幸福能力,教学伦理最终的价值依据就会同时向师生显现:教师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师生通过教学互动同时收获的充满善意与美感的幸福!

本章小结

总结

关键术语

教学

teag

教学伦理

&hicsofteag

章节链接

本章中关于教学伦理的内涵与特征、基本原则、实现策略等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一章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征”的阐释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第一部分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也密切相关。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好心办坏事”。他们往往会忽视许多应该遵循的教学伦理的细节要求,从而在不经意间扭曲了自己的价值结构,并影响了学生价值结构的健康养成。请您从“工具性—目的性”的维度思考一下,这些教师的做法是如何违背了教学伦理的呢?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不喜欢用眼神与学生们交流,而且,对于许多“差生”更是连看都懒得看上一眼。这些教师对眼神关注的吝啬说明了什么呢?除了教材中提到的“眼神伦理规范”之外,你还能从中看出更深层次的教学伦理问题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体验练习

以下这些测试题有利于您了解教学伦理的内涵、特性及其实现路径,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您认为最正确的选项。

1。您在课堂上是否允许学生对自己进行实质性的提问呢?( )

A。从来不允许B。偶尔允许C。允许

2。您是否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平均分配自己关爱的眼神呢?(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