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4页)
其次,教师还应该具备“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教师职业并非局限在校门之内的职业,而是一种社会职业。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具有公益意识、公民意识、奉献意识。教师个体一旦进入教师职业角色,他就不再仅仅是私人意义上的他自己,同时是具备公共性的社会公民角色,必须承担教师职业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意识和服务奉献意识,在恰当的时机,走出校门,投身公益、服务社会是当代教师应承担的社会职责。
(香港教育工作者专业守则筹备委员会1990年10月公布)
教师对公众的义务
1。应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2。应与公众合作,共同了解学生目前及未来的教育需要。
3。应以身作则履行公民的义务。
4。应积极支持及推广公民教育。
5。应关注社区建设及参与社区活动。
6。应注意时事,关心社会问题,并致力于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7。当公众意见分歧时,应教导学生尊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8。应把尊重人权的教育视为要务。
9。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识。
另外,教师还应该承担社会良心的警醒功能,在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时,要敢于站出来与之作斗争,做社会良心的守护者和代言人,这是一种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勇气和胆识。教师应该具备道德引领意识,在社会公共生活空间,注重从公德的角度去影响周围的人,去为人处事,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道德的领跑者,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2。关心学生对社会的实质性贡献
把每个孩子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对每个孩子都负起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责任意识并非假大空的口头承诺、空头支票,而是脚踏实地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以自己的务实精神影响学生的务实精神。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走出校门的家访过程中,在为学生辅导课外功课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教学方法、辅导方法、育人方法、教育内容设计等等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和长期发展。许多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甚至照本宣科也无所谓,这是典型的无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这类教师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劳动产品”日后可能会也带上自己消极怠工、不负责任的痕迹,走到社会的某个岗位上去。
在学校教育工作之外,特别在学生毕业之后,许多教师就从此与自己的学生不再联系,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贡献如何。事实上教师是一种“站在人类摇篮边”的工作,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一个个学生的社会责任承担联系在一起,那么,自己的社会角色责任就发挥到了最优化。
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公益即公共的利益,其实质是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基础之上凸显社会服务的道德价值。适合教师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主要是那些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可以完成的活动形式。
从公益服务的表面形式来看,教师是在具体某种类型的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特定类型的贡献,如为汶川大地震提供了特定类型、特定群体的心理咨询、辅导、援助服务,为社会解决了特定类型的困难和问题。但就公益服务的深层价值结构来看,教师从事社会公益活动,能够借助自己的专业素养向全社会传递出价值关怀的道德色彩。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典型代表,教师所参与的公益活动能够很好地传达出社会组织、政府机构服务社会、关注民生的道德信心和公益能力。
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需要给世界增加价值。
——歌德
心走四川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赴灾区心理援助团队报告卷首语
公元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刻写了中国历史上自然与人类新的博弈史篇。地震“洗劫”了人类家园,同时也冲击了人们“封闭”的心理和对生命的敬畏情怀,对于任何人来说,此事不得不成为一次心灵的大洗礼和思想的大课堂!
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对心理学发展的谆谆诺言,带着对社会道义的拳拳担待,带着对人类生命的无限敬意……我们——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师生11人——组建了赴绵阳心理援助团队,在灾区绵阳进行了为期近10天的心理援助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次心理援助,我们的宗旨是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发扬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助人自助专业精神,力所能及最大限度地对震灾人民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灵重建。在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和实践总结阶段,团队成员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以《赴绵阳心理援助武大志愿团队规则》严格要求自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充分实现了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身体准备;在克服灾区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努力积极运用所学心理科学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排查、心理游戏沙龙和心理课堂等多种方式帮助灾区人民进行心理重建。同时,队员们积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并在工作中密切配合,获得了珍贵的友谊。灾区也是生动的生命教育大课堂,四川灾区人民的乐观精神和积极投身家园重建的行动无时无刻不感染着队员们,社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深刻地洗涤了身在“象牙塔”的队员们。这对于队员们提高本领、立志投身社会服务的实践价值观和与人为善、团结合作的人对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恰恰响应了胡总书记对大学生提出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号召。
4。责任担当,道德引领
毋庸置疑,教师是社会良心的重要代表群体,故教师职业群体必须具备必要的社会责任担当,敢担当、能担当、肯担当。而且,教师群体必须是社会良好风气的引领者,敢于引领新风尚,为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在遇到社会丑恶现象时,教师则应当挺身而出,与邪恶做坚定的斗争。
但是,教师在做社会公益,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在网络世界评头论足之时,也一定要警惕这样一种不良倾向:基本立场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一味跟社会唱反调,而不论是非曲直。基本素材多为故意捏造、剪辑的一些历史阴暗面、领袖人物的丑闻等等,完全罔顾事实与真相。如此貌似为公共、公众呐喊,实为煽动、鼓惑,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社会价值引领方式要不得,这样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真正知识分子的针砭时弊,理应立足于事实与真相,建立在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进步建言献策的基础之上。
和谐并不是意见上的一致,因为彼此不认识的人也可以形成一致的意见。当人们在理论上对某一推理性事物存在一致的观点时,我们也不能称之为和谐……但是,当公民在事物上取得一致,选择相同,并致力于落实它们时,我们说这是一种和谐状态。
——亚里士多德
实际上,教师的社会伦理与社会责任担当,是一种“大和小”的综合体:言其大,是指教育的责任比天大,为社会教育理想贡献青春的理想之宏大;言其小,是指脚踏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每一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学生、爱人、朋友,学会慎独。教师的社会责任担当与道德价值引领,乃是一个以“修身”为起点和归宿,由修身、齐家、爱社会三大要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职业伦理统一体。
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杭州启正中学薛利君
早在中学时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让我感慨万千。自古以来,有多少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在它的鼓舞下,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浴血奋斗,甚至为国捐躯。长大以后,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成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大于天。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每个学期都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专门记录班级学生的各类情况。多数学生占用1~2页,对每个学困生则预留了8~10页,集中精力关注他们。正因为日常的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病因”采取多种形式的“疗法”,寻找适当时机给予教育,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作为班主任,我总是和语文老师一起认真阅读学生们的周记,慎重对待其中的每一句话,在每一篇周记的最后写下教师感想或评语,与学生分享成长的欢乐与忧愁。相信无论寥寥数语的赞扬,还是长篇大论的安慰,总能激起学生们心海里的层层浪花。作为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马克思有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要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和病理上的痛苦。”不少成绩平平的学生从小学起就被教师冷落,而来自教师的表扬则是一件难得的“奢侈品”,许多初中学生还存在为教师学习的心理。我所任教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没有中考分数的压力,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放松心情。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多年的实践证明,我的辛勤工作总是换来丰厚的回报,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学生们喜欢上我的课,师生关系融洽,无愧于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17年的教学生涯弹指一挥间,如今回想,我早已深深地爱上教师这个职业,“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作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已经融入自己的血液,成为我身心的一部分。只要我一走进教室,看到刻苦学习的学生,所有烦恼、忧虑都能散去,我的心一片澄净;只要站上讲台,一切的生活琐事都已不再属于自己,我的精神遨游于知识的天地;只要和学生在一起,我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我的心永远年轻美丽。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打击,遭遇什么挫折,只要有学生在,我便能从他们的信任中滋生不灭的勇气。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讲台,学生和讲台就是我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事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