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思考1(第1页)
世纪之交的思考[1]
——评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的改革
20世纪的帷幕正在徐徐降下,21世纪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人们都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世界教育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90年中经历了激烈、巨大的变化。归结起来可以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在20世纪初工业化国家完成了初等教育的普及;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三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教育由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这三件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但是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教育总是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当前,世界充满着矛盾和激烈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要职能,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迎接21世纪的到来,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契机。本文要评介一下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改革。
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纷纷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次教育改革牵动面之广,涉及内容之宽,讨论问题之深,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历史上空前的。
关心这次教育改革的人,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教育改革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曾记得,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发表了教育改革的五项原则,接着就成立了首相府的教育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拉开了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美国布什在1988年竞选总统时,曾就美国教育政策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过设想。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及苏联都曾抛出过许多教育改革的方案。
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很广,讨论的问题较深:不仅涉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涉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法,而且深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思考。改革提出要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小组提出的要“重新考虑未来教育的重点”。
这次教育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很长,许多国家从70年代末就开始酝酿,不断提出新的改革设想和方案,而至今仍没有看到它的尽头。例如,在美国,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公开信,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接着,1984年和1986年联邦教育部和卡内基基金会又公布了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布什总统上台以后,在1990年提出了六项国家教育目标;1991年4月又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共4章32条。日本自1984年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以后,逐年发表了咨询报告,直至1987年年底,接着文部省又成立了“日本教育改革实施总部”,继续推动教育改革。这种旷日持久的改革,说明教育改革绝非一蹴而就的,同时也说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已经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革。
二
20世纪8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结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支配未来社会命运的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各国各阶层人士关心的焦点。
如果我们结合教育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则80年代的教育改革有着如下一些社会原因。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关于新的科技革命的议论已经历时很久,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历次科技革命,具有新的特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在生产上迅速地运用这种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人在社会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今天的教育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今天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19世纪的东西,虽然几经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经济竞争更加突出。虽然世界充满着矛盾,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缓和了东西方的冲突,现在各国都着眼于打一场经济战争。而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在1986年5月“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工作组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正在减弱,我们竞争对手生产力的增长超过了我们。”接着说:“很少人觉察到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折关头,这一转折要求对教育标准做出新的理解,即必须造就一支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参加竞争且一比高低的高薪劳动队伍。”英国在高等教育的绿皮书中也提出:“我们国家的竞争对手,正在培养或计划培养比美国更多的合格科学家、工程师、工艺和技术人才。繁荣经济需要这些专门人才,方能发挥企业家的才智和支持他们的成就。”可见,各国都深感人才竞争的激烈,认识到它对国际竞争的重大意义,力求通过教育改革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地球生态问题,使广大有识之士感到担忧。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是工业化的结果是地球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炸等,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有识之士无不呼吁加强环境保护。最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保大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不是偶然的;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都说到要教育年青一代关心环境、关心他人。有的教育家甚至提出“学会关心”的口号,说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口号是“学会生存”,现在应该提“学会关心”。当然,在当代激烈竞争的世界,这种“学会关心”只是种空想,但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都关心的大事,也是教育要做的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的大发展带来的质量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担忧,教育质量下降、道德水准严重滑坡、青少年吸毒、犯罪率增加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又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职工的素质。因此,在70年代后期,各国都在寻求出路,实行教育改革。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些什么特点呢?教育改革必须和本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相适应,因此,各国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因为遇到的问题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也有许多共同点。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必须有教育思想为指导,80年代以来的改革是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
第一,着眼于21世纪,为21世纪培养人才。教育具有迟效性,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今天的教育主要将在21世纪发挥社会效益,因此,各国教育改革都把目标放到21世纪,力求使教育适应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上面提到的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我们不认为教育制度只要修修补补就行了,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打算培养在21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教育制度必须重建,以适应经济急剧变化的需要。”报告还描述了一幅21世纪学校的远景图,试图说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向首相府提出的第二次审议报告,第一个标题就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基本问题”,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①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能力;②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③世界之中的日本人。报告要求为21世纪调整教育体系。其他各国的教育改革也都瞄准了21世纪。
第二,要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教育发展经过了一个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教育是随着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同时进行的,教育尚没有分化为独立的社会职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出现了,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于是学校便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教育同其他社会活动相脱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革,教育已经越出了学校的范围,再一次回归社会。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越来越起重要的作用。现代技术深入家庭,现代化大众媒介不断地传播着教育信息,教育的空间扩大了。
从年龄上讲,过去认为教育只为一定年龄阶段(6~25岁)的人们提供学习机会。他们从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终身受用不尽。现在则认为教育不只应该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机会,还应该为需要学习的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学校教育已经不只是职前教育,而且担负着继续教育、转业教育,甚至闲暇教育的任务,现代教育已经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轨道。从教育的任务来说,教育不只是给人们以职业训练,为社会物质生产创造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只有树立这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全时空教育的新的大教育观,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求。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