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多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许多教育家认为,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之所以那么迅速地恢复了经济并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教育的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有道理的。教育要依靠经济发展为它提供物质基础,反过来,教育的普及又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无不需要教育作为基础。

一、世界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40多年来世界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宣告独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民主运动高涨,人民大众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虽然西方资产阶级总是企图压制民主,但战后民主运动还是促进了教育的民主,从而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各国教育的大发展。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开始进入新的繁荣时期。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为它培养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被作为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条件在60年代第一次提出来。于是,中等教育很快得到普及,高等教育也有空前的发展。

最后,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校教育的原有内容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竭力主张改革教学内容。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的进程。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增加教育拨款,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充实各级学校的理科实验设备;确定选拔、培养“天才学生”的办法。为了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美国组织了大批科学家和教师编写中小学的新教材。教育现代化运动波及世界各地。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现代生产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科学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各种职业人员。基于这种需要,战后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逐步建立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例如,联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发展和它在生产上的更快应用,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够用了,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生产发展变化的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开放大学、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全日制高等学校也为成人开放,为成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这样,教育的概念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扩大了。

从这个时期的情况可以看到,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它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曾比较研究了16个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和26个经济增长较慢的国家,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经济增长就快;反之,经济增长就缓慢。

(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世界教育进入困惑期

1973年开始的由石油危机而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过剩,失业人口增多。这显然是由经济危机而引起的生产萧条所造成的。

二是教育质量下降。6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一度刺激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但是,教育现代化也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在编写新教材时,编者只注意把新的科学成果编进去,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再加上某些偏颇的教育思潮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反而削弱了。中小学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职工的素质。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广泛调查,发表了一封告美国人民的公开信,题目叫《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信中警告说,曾一度被美国占据的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毫无疑义的领先地位,现在已被世界各国的竞争对手夺走。美国正面临着危险的处境,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削弱。

从这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到,经济仍然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虽然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失望情绪,但是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依旧非常重视教育,企图通过教育的改革来培养新的科技人才,促进新兴工业的发展,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教育进入技术革命推动的改革期

当前世界教育发展正进入战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新的技术革命使科学向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这两个方向表面看来是相反的,但越深入物质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就会越加具体地认识物质的统一性,认识各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开辟,需要各科学研究部门的相互协作、综合研究。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上的应用,必将引起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技术、生产的日益一体化正在改变着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使社会劳动分工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劳动日益智力化,逐步变为科学性的劳动。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以往的科技革命所产生的机器仅仅是代替或者增强人的体力,而新的技术革命的某些成果增强和代替了人的一部分脑力。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大的变革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育向何处去,是当前各国政治家、教育家关心的课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或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有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1983年美国发表了公开信以后,又于当年12月召开了全国教育质量大会。教育部部长贝尔在会上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的四项教育目标:①到1989年,全国50个州的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在中学最后四年学习四年英语,三年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②到1989年,所有中学毕业生的学术性测验和美国高校测验的成绩都应超过1965年毕业生的成绩。③各州都要提高就学巩固率,降低退学率到10%以下。④各州都要使教师职业更加具有吸引力,使当教师的大学毕业生的起点工资与获得商学或工程学位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相当;要制定教师的职业阶梯,为有经验的教师制定老教师工资级,使最优秀的教师获得最高工资。

英国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学科学课程考察组,计划支付200万英镑,于1986年完成中学科学课程的考察研究,要求加宽高中设置的课程,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专门知识,打破学习少数几门学术性课程的陈规,以便学生适应将来求职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苏联于1984年4月公布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决定延长学制,儿童提前入学,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也即提高整个劳动者的文化水平。

第二,进一步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现代模式的教育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教育大会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企业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在生物工程、微电子和机器人等新技术领域尤其显著。企业以财力支持高等学校建立有关的实验室,学校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苏联于1986年6月公布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把实现教育、生产和科学一体化作为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针和基本杠杆。在这之前,即20世纪70年代,苏联就开始出现高等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新的组织形式:教学—科学—生产联合体(又译“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在这种联合体的范围内,学校同国民经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据统计,到1977年,苏联高等学校已有540多个现代化的专题研究实验室和各部门投资建立的770多个部门实验室。1978年,参加教学—科学—生产联合体的高等学校有77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