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节选1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美国主张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善于理解学生。美国1976年举行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描述理想教师的素质中提名最多的依次是:交谈和理解的能力;严格而公正地执行纪律的能力;启发和引起动机的能力;高尚的品德;爱护和关心儿童;对专门职业的献身与热忱;友善的个性;端正、洁净的仪表。[34]

其中排列在第一位的是“交谈和理解的能力”,这是和学生交朋友最重要的素质。

中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把教师放到“父兄”“师长”的地位。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主张师生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在实际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放在领导者、长辈的角色地位,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的影响。

第三,在教学中,美国教师较为放任,对学生缺乏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行为只进行“劝告”“建议”,很少采取严格禁止或干预的方法。中国主张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要把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行为不提出要求,不严格管理,就是教师失职。因为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职业就是接受人民和家长的委托培养人才。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方针谁来执行?是教师来执行。教师如果放弃管理,就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总的来看,美国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一位美国专家认为,教师的角色有三个:一是观察者,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的才能,注意他们的发展,发现他们的问题;二是帮助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适当的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三是设计者,教师要设计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到知识和能力。这虽然不能代表美国所有学校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但确实有较大的普遍性。他们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历来奉行“师道尊严”的原则,认为教师是知识、道德的化身,处于中心地位,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的任务是向教师学习。虽然古代有些教育家也主张“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但都是以教为中心。直到今天,许多教师仍然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中心地位,较少考虑学生的自主性。灌输式教学仍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弊端。中国教育理论界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虽然一贯主张教学要废除灌输式,提倡启发式,但是推行起来困难重重。而且即使是启发式,也仍然以教师为主,是由教师启发学生,而不是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仍不免教师是中心。但中国主张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并把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结合起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按照教育方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点是中国特色,是值得发扬的。

中美两国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作用和地位的不同认识,有其历史文化的背景。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人民来自世界各地,来到美洲新大陆,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靠自己的奋斗和开拓。这种传统影响到教育,要求从小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开拓精神、自我创造精神。教育过程以儿童为中心,体现了美国自由主义和民主化的精神传统。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长期处于农业经济的封闭社会,小农经济具有守家立业的保守思想,同时,正如上节所述,中国长期存在着“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现代化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国教育也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学术交流,保守的思想正被克服。但是任何一种思想传统都具有相对的凝固性,它的转变是缓慢的,不像物质、制度层面上的传统容易改变。教育中的师生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为困难。当前“应试教育”的竞争,加剧了这种困难。考试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于是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就难以打破。

中美两国关于教师角色的传统有如此大的差异,但从教育效果来讲,互有得失。

美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但缺点是学生往往缺乏严格的训练,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读、写、算的能力较差。这是多年来困扰美国的问题。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1983年发表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对美国的教育质量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美国以往各代,在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成就都超过它的上一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还达不到父辈的水平,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35]。这种状况,除了教育制度上的原因,也有对教师角色的认识问题,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必要训练与记忆。

与美国相比,中国过分强**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作用。中国教育的优点在于学生受到严格的训练,基础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读、写、算的能力较强。中国留学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美国,送到美国学校学习,往往可以进入更高的年级。但是中国学生往往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差,教学中参与意识较弱,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较差,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不相适应。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两国对教师的角色认识都有偏差,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较为正确的认识,以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

教师不能当旁观者,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理由如下。

第一,教师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要促进人的成长,把人培养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每一级学校都有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以贯彻。光靠学生自己,是不可能自发地达到的。

第二,教师闻道在先,掌握着丰富的知识,学校即便有最好的课本,也必须有教师的引导、讲解、指点,学生才能较容易、较快地掌握书本的知识。因此,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启发学生的智慧。许多著名的学者之所以获得成功,大多是因为在学校中受到教师的启发。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中学时代经教师的指导,了解了数学领域中的宝藏——哥德巴赫猜想,并在后来的研究中为解开这个数学之谜做出了前人未能做出的贡献。可见,教师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

第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他还不成熟,他的成长不是自发的,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

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知识的传授只有在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的状态下才有效果。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录音机,也不是录像机,不能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学生在听课时是有选择的:感兴趣的学科,他愿学习;不感兴趣的,他不愿学习。师生关系融洽的课程,他愿意学习;如果他对某位老师感到厌恶,就会拒绝学习这位老师教的科目。学习情绪好的时候,他学习专心,学习效果就好;情绪不好时,学习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效果就不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还不成熟,自我判断力还不强,但是这种严格要求要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才会有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把严格要求的意义和目标让学生懂得,并养成习惯。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绝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有的专家预言,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个别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学校将消亡,教师将消失。这是没有道理的。且不说多媒体软件的制作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只有教师参与,才能制作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材。学校的群体效应、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的熏陶作用,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对学生智力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教师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更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1986年5月发表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报告中也指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必须从教转到学上来,学生应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转移将提高而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36]

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如果去掉封建主义的“道”的内容,去掉绝对权威的内涵,从强**师的作用、尊重教师的一面来讲,也还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

21世纪将面临种种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科学知识总是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的短短时间内再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我们通常说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二是社会变革的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青少年道德的滑坡,教育不能光注意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

第一,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即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献身;不断钻研自己的业务,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个学生。

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播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教师应该很好地掌握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转的规律,懂得获取什么信息和如何运用信息,应该有帮助学生解释迷惑、领悟到真意所在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具有与人共事,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37]这与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有同样的意思。

第三,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这具体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身作则,一言一行能作为学生的表率。教育是双边活动过程,师生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许多调查表明,教育的失败在于师生关系不协调,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赖,特别是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愿意坚持真理的,即使有时有某些缺点或错误,只要经过耐心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只有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旦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感,教育就变成十分容易的事了。

可以总结一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原载《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3~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