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纪之交的思考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除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要更新以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总趋向。

(一)普遍重视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为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是它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淡漠、道德堕落、青少年吸毒、犯罪率增加,使得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坏,呼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在北京“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许多代表提出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呼唤着新的道德规范,要求实现“从为私利而学习向为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转变”。澳大利亚代表埃利雅德还在会上提出“三张通行证”的主张。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当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还有一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这都反映了21世纪的教育要求。

日本在1988年2月曾召开“加强道德教育的全国大会”,专门讨论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会议认为,学校应当成为儿童的“精神食堂”,首先应培养儿童的社会规范意识,使儿童具有追求真、善、美之心和富有同情心;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建设家乡”活动和“礼貌活动”等方式形成儿童的道德习惯。日本在小学取消了社会科和自然科,改为生活科,从小培养儿童的生活规范和习惯。英国教育大臣在教育改革议案中也提到要加强德育,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全体学生必须按以往规定接受宗教教育,取消传统的晨会,坚持每天举行集体礼拜活动。

道德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道德教育总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这次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而且道德规范中有一部分社会公德教育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强调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核心,各个国家无不为质量的下降而忧心忡忡。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各国取得了一个共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1988年,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给里根总统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中说:“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场混乱席卷我们的学校。混乱主要表现在成人们说不清哪些教育内容是主要的,哪些不是;对希望学校做些什么事情也提不出确切意见。这场混乱不仅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的整个教育,而且对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都有着破坏性影响。”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那些肤浅的“自助餐式课程”[2]。“不管中学生毕业后干什么,我们都要使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思想基础又有共同道德观和知识修养的人。”

许多国家重新审议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日本从1987年开始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改,充实、完善各级各科教学内容。此项工作已在1989年春天完成。美国从20年代初开展“回到基础”教育运动,各州制定了“最低限度能力”法。1991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中又确定:英语、数学、科学、地理、历史为5门核心课程,并建立“美国学业考试”制度,统考对象是四年级、八年级、十二年级学生。英国确立10门课程为基础课程,80年代掀起了1门新课程,这就是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深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求中学的理科教育使学生完整地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理科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各种事实和一系列原理、原则、学说,而且要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应用问题,懂得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价值观的问题。许多国家把这门新课程作为理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提高教育质量,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吸引他们参与教学工作。

教学要注意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个性化就是要充分注意儿童的个别特征,注意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反对强求一律。多样化是实行个性化的途径,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不同特点的儿童的需要。德国教育部部长在教育改革的方针中提到反对办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减轻学生的负担等原则。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自由化的国家强调要制定统一的课程和标准,而一向持统一体制的国家则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各自修正自己的弱点,目的都是保证教育的质量。

许多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心。美国在开展“有效教育学校”时强调,要使学生养成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积极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其在学业上的成功充满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师对学生的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可以提高。

(四)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各国教育改革方案都把提高教师的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的报告的题目就是《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强**师在建立21世纪学校中的关键作用。工作组建议,改组教师队伍,在学校中推出一种新型的教师,叫作“领导教师”(leadteacher),他们在重新设计学校和帮助同事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中能起积极的先锋作用;工作组还建议,教师必须在具有文、理等大学学位的基础上学习教学专业的课程,在中小学见习和实习;同时建议提高教师的薪金。日本、英国、法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改善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待遇放在重要的位置。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人才;核心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途径是课程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改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几个方面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所应重视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1—1986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赵学漱。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社会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N]。光明日报,1992-09-10。

[1]原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2]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公开信中批评美国许多学校的课程是“自助餐式课程”,比喻学生要什么给什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