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教育的文化研究1(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文献研究要与田野研究结合起来,从文献研究中找到文化的源头和线索,用田野研究来验证文献中的真伪,起到互相补充、互相引证的作用。历史遗承下来的文献大多是由史官记录下来的,有时与实际有很大出入。因此,鲁迅曾经提倡研究历史还需看看野史和杂记。因为正史往往是“官修”或“钦定”的,粉饰太多,不可信。野史和杂记自然免不了有讹传,但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真实情况。[25]即使现在的一些文献,也有与实际相出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应该是最权威的,但那些统计数据也都是各国政府报上去的,里面难免有水分。例如,1990年美国布什总统提出要“重建美国学校”,要建1000所新学校。1991年,我访问美国时,问那里的教授,新学校建得怎样了?他们说,那是政治家的口号。可见,文献研究必须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才能了解真实的教育现象。

总之,文化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文化研究比较忽视,因此,对一些教育现象难以透彻地理解。本文就是想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对教育的文化研究的重视。

[1]原载《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2期。

[2]王承绪主编:《比较教育学史》,63~6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该研究成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于2004年10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1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6]钱穆:《文化与生活》,1页,台北,乐天出版社,1969。

[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125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33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9]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3~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5~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5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2][日]南博:《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转引自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7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译,5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4]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48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35~38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6]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18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7]吕传汉、汪秉彝主编:《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索》,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8]罗永超:《侗族数学文化中的2与12及相关计算》,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9]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见王英杰、曲恒昌主编:《教育人生明志致远》,93~10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0]孙开元编译:《“片面的实话”》,载《报刊文摘》,2013-02-27(摘自2013年2月18日《环球时报》)。

[21]周洪宇、雷万鹏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116~128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22][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3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15页。

[24][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见《鲁迅全集》第3卷,13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