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1(第2页)
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那种只传授僵死的知识,脱离实际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生存》在分析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时,严厉地批评了今天的教育,指出:“学院模式已经过时和陈旧了”,“它过分地依赖理论和记忆。它给予传统的、书面的和复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的地位,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它要求“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27]该书尽管写于1972年,但至今仍未过时,它的这些观点仍有现实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论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委员会认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28]“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29]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委员会认为:“这四种‘知识支柱’中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30]委员会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31]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动态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也是动态的,我们不能说到哪一天,哪一个水平我们的脑力和体力就已经达到了极限,人已是全面发展了。据脑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今天的人脑利用开发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同时脑力也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变革,人脑也在不断发展。同时,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劳动时间在减少,闲暇时间在增多,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通过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人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发展。
六、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要和谐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要达到人人和谐,人自身需要全面和谐发展。虽然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还没有消灭,还不可能达到人的彻底解放,使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和运用,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无论在需要上还是在可能性上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那样,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必然会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是根据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在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同时提出来,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彻底解放。
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社会?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就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具体的内涵包括:以个体学习、终身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以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社会的学习和创新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个体学习是基础,以每个公民的个体学习、终身学习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反过来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达到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学习型社会可以用上页的模型来说明(见图2)。
图2学习型社会模型
这个模型说明,在学习型社会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通过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又反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达到人类的最高追求。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制度上有所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事情,绝不是教育这一个部门的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努力。按照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教育要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不是单纯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特别重视职业培训和员工的继续教育。因此,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受到劳动人事部门和企业界的重视。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转型时期,大批农民要转移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上来。这批劳动力的培训是能否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要重视社区文化教育的建设,尽可能地为全体公民提供自由学习的条件。
[1]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1卷,135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3卷,508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01~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29~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4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3~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5页。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3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2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1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61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61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5页。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80页。
[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2~1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8]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9页。
[3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7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