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1(第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办学、多渠道集资办学提供条件。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即市场经济是强调利润的,企业进入市场以后,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慷慨地向学校交培养费。目前许多部属院校,由于部门领导职能的改变,实行政企分开,经费来源就断绝了,困难很大,就是这种反映。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教育部门可以多渠道筹集经费,但办教育根本还是要靠国家统筹安排,通过立法、通过税收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不能靠学校参与市场经济来解决。
三
关于学校办企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我的观点是,在当前教育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创办各种企业,增加收入,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生活,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与办教育是两回事。就像国外许多企业家办学校一样,企业家办企业,用赚来的一部分钱办学校。企业家任学校的董事长,并聘任一位专家当校长。企业是企业,学校是学校。所不同的是,国外企业和学校是分开的,我们则是企业和学校是合一的,是一个法人地位。学校办的企业当然要进入市场,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但学校的企业进入市场并不等于学校进入市场,学校办企业并不等于学校企业化,许多同志把学校办企业说成是学校企业化,这是不正确的。
前面说到在当前教育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办企业,无可非议,反过来说,如果在教育经费正常的情况下,学校办企业就不一定值得提倡。因为办企业和办教育毕竟是两回事,能当校长的不一定能当企业家,能当企业家的不一定能当得了校长。如果校长又要当企业家,则对学校并不有利。教师也是这样,学校只能分一部分教师去办企业,不能让教师兼做企业家。也就是说,本来,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校长和教师的全部精力,不能分散精力。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中小学不应该办企业,现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地方办企业来养学校,而不是反过来。
至于职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办企业则是另一回事,也可以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为了补助经费之不足办企业,如上面说的那样;另一种是结合学校性质和专业办企业,为了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第二种性质的企业是应该提倡的。
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本来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种职能。这三种职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中世纪时代的高等学校只具备教学一种职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等学校开始从事科学研究,而且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社会又赋予高等学校服务的职能,特别是美国在19世纪建立赠地学院以后,这种职能越来越强烈,影响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用什么来为社会服务,就是用它的知识,用它的科技成果,当然也不排除办企业。但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合作,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培训人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企业中获得应有的报偿。这种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和教学科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最终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的。也就是说,最终是有利于教育,而不是削弱教育。
四
上面分析了当前教育界议论的几个问题,是想澄清一下,不是教育改革的所有问题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有的有联系,有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教育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教育就会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教育就会缺乏动力和活力,就会走进死胡同。但同时要正确理解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才能真正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繁荣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教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教育要尊重经济规律,教育也要尊重自己的规律。教育如果忽视了经济规律,则教育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如果忽视了自身的规律,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也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教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的需要,跟不上变革的形势。教育如何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呢?我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教育要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竞争,在当前科技发达的条件下,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要为市场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可以分几种层次和类型,一类是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一类是管理企业的人才,一类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大军,他们也是人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具备市场竞争的意识,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当然,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自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培养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人才,就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死记硬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做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专文来论述。
(2)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就要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制使得学校办学机制僵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办不出特色。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这种体制暴露了明显的弱点和不适应,因此必须加以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地方办学决策权和自主权。在上面讲到与市场经济联系较密切的部分更要放权。放权有几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地方和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课程计划、培养方式的调整;二是有利于学校和市场直接挂钩,参与科技市场的竞争,有利于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所采用;三是有利于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条件和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
当然,放权也会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有些国家需要确保的专业,如基础学科、国防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可能就会萎缩,又如各地可能贪图小而全,专业重复设置,办学效益较差,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利用政策来调节,也就是说放权并不等于国家不管,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不管,重点是在宏观控制上。
我认为,高等学校的办学权限和办学模式要做重大的改革。现在全国有1080多所高等学校,可以分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国家重点学校,包括国家教委直属36所和中央各部委属60余所,共100余所,这部分学校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第二类是地方重点学校,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2~3所重点学校,省市自治区都花了本钱来武装这批学校,条件也较好,师资力量也较强;第三类是一批普通学校,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第四类是一批专科学校,其中又有一部分是地方职业性大学,条件很差。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不可能压缩,也不可能限制发展。过去总是由于经费问题和质量问题放不开手,今后在这两个问题上也要分分档次,分别处理。我主张,今后国家只管好一二百所高水平的大学,其他放开让地方去办。特别是一二年制的专科和短期大学要放开,地方或者团体、私人都可以办,经费自筹。规模也不论大小,只要毕业生在市场上需要就可以办。质量问题可以由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是组织社会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来检查评价它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冲破学历主义,改革用人制度,不要用学历来作为用人、定工资级别的标准,而是按能力用人,按能力付酬。也就是说,把质量问题也放到随行就市中去解决。我觉得在我国用人制度中冲破学历主义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这个问题太大,需要专门论文来讨论。这里不能深谈。
(3)学校内部体制要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首先,要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状况。现在看来把学校的社会服务设施归还给社会目前还不是时候。但市场经济的发展,迟早要走到这一步。当前的问题是把它适当分开,分别加以管理。在后勤管理方面,除一部分非营利性服务部门外,完全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其次,要改革报酬分配制度,把分配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把岗位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结合起来。这三种制度缺一不可,岗位责任制是目标,检查考试制度和奖惩制度是达到目标的保证。没有考核就不可能奖惩,没有奖惩,考核也就失去了意义。但目标是坚持岗位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益,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
再次,进行教学、科研体制的改革。这是学校改革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教学科研水平提不高,一切改革都失去了目标。要解决教学科研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矛盾,就要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这个问题也需要专文来论述。
最后,加强群众的民主监督。学校自主权扩大以后,不能是校长说了算,应该有一个民主渠道,发扬民主,调动教职员的积极性,同时对学校领导实行民主监督。
(4)为了实行深刻的教育改革,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加以变革。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所谓大教育观,就是全时空、全民的教育观。从时间上来说,教育已经不是一定年龄阶段的活动,而是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从空间上来说,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社会、家庭都是学习的场所,国家、社会团体甚至于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为人们提供学习资料。要鼓励青年自学成才,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学习。不仅提倡人人受教育,而且提倡大家来办教育,以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办教育为主,社会团体可以办,个人也可以办,只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就允许他办学。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所谓人才,是指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行行出状元,行行出人才。要破除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基础教育要把提高全国人民的文明素养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切切实实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校长、教师要培养市场意识,认识到教育的经济功能,树立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注重经济效益,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带来的各种变革,但是又要正确地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避免理论上、观念上的误区;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在我国才刚刚建立,许多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立法工作也跟不上。因此,目前市场的状况,虽然反映了我国的现实,但远不是正常的、完善的,不要什么都与市场经济挂钩。例如现在学校破墙开店,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好像就是市场经济引起的,好像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们看看国外,却不是这样,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国家,并没有学校破墙开店,也不提倡,甚至有的禁止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我国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与教育经费短缺有关,同时利用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缺口。等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后将会怎样,恐怕还会有变化。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我们对它还缺乏认识,教育工作者要密切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它的规律,研究它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从而可以真正把握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改革,使教育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