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当前,“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教育(一般指中等教育)不能只单纯地传授一般文化知识,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普通中等教育已经不能只完成升学准备的一种职能,而是要完成准备升学和就业的两种职能。因为即使在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只有50%的学生能够升入大学,其余一半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就要进入劳动市场,因此,普通中学要为他们的就业做准备,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前面讲过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生产的变革,使得劳动不断变换,职业需要更动,工人要全面流动。如果普通文化程度太低,就不利于他的职业的更动和劳动的变换。因此国外的职业技术教育正在不断提高普通教育程度。苏联近几年来逐步取消了只有八年普通教育文化程度的职业技术学校,一律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种学校必须同时授满完全中学的课程,这就是基于上述的考虑,避免过早的职业化。我们在考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不能光从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着眼,过分地削弱普通教育课程,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到一技之长,同时也必须打好普通文化知识基础,便于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否则眼前的就业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将来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阻碍了技术改革和进步。所以,当前为青年职工补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高等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工程教育要加强生产实习和与工厂企业的合作。现在北美正流行一种叫“合作教育”的学习形式,即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养专门人才,亦称工读课程计划。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奈德教授首先提出这种合作教育课程计划。他认为:①对于学习某种专业来说,许多知识是不可能在教室里学到的,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获得。②许多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工作,获取报酬,如果加以组织,可以使他们的工作与专业对口,有利于学习。美国的经验取得成功,已逐渐推广到加拿大等国。近几年来更有新的发展。英国推行的工程教育的三明治课程,苏联近年来提倡的教学、生产、科研联合体系,都带有这种合作教育的性质。其目的就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大

教育已经不能限于学校教育的框框内。它应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切方面。当然,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学校已经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各种群众性的通信系统给一个人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过去传统的认识是,学校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以备他终身之用。现在这种认识已经被事实完全否定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要靠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去获得。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

终身教育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其成果迅速被应用到生产上以后,造成了职业的变动和失业,工人如果不主动接受教育,就不能适应这种职业的变动。所以终身教育思潮就应运而生。首先提出这个主张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他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今日的教育应当是在一个需要的时刻,随时能够以最好的方式给他提供必要的知识。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了他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此后,终身教育的思想就广为流传。有些国家还把终身教育作为法律确定下来。例如,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的法案,规定:①承认职工在工作期间有离职进修的权利,即所谓“训练假”(不是全部带薪);②企业主要为他们的雇员的职业继续培训提供一定的费用,企业可以自办培训班,也可与学校合作,或将费用交给地方教育当局,地方统一组织;③政府提供预算,监督法律执行,支付教员报酬并资助某些培训中心的装备等。

与终身教育思潮相联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一种叫“回归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受完,而是分几次学完,使人在生活环节的各个阶段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们将根据需要,在他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受教育。过去学生中途辍学被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许多学校是不允许的。现在则被认为是积极的,认为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离开校园,通过就业、社会活动、旅行,或者到非正规教育机构中去学习等,有助于学生明确将来的志愿和学习的意义;然后回到学校学习,他就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育的质量。这叫作“回归教育”。这种思潮首先在瑞典产生,后来逐渐流行到北美和欧洲。1975年,欧洲各国教育部部长会议上,还专门讨论了如何实施回归教育的问题。回归教育,在瑞典不仅流行于大学,已蔓延到中学。在瑞典,1971年综合制高中的就学率达到95%,而近年来降到70%,就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

回归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一样,其产生的背景就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人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不断学习。同时它也反映了经济危机对人们的威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都在寻求解决学习和就业矛盾的办法。回归教育也是试图缓和这种矛盾的办法之一。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当然不必提倡回归教育,但应该积极发展职工业余教育,要为每个职工提供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跟上新的科技革命的步伐。

(四)继续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一次改革,变得更加现代化了。但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不能一劳永逸。有的科学家认为,教材应该每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便及时地把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但是吸取20世纪60年代改革的经验教训,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根据脑生理科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新发现及新理论,编写出既反映当代科技水平,又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新教材。根据我国教育经验和发展趋势,在教学改革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基础知识是教学内容中相对稳定的、不易老化的部分。基础知识学得扎实,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易于适应因科技进步而产生的职业的更动。在基础知识中,文理知识都需加强,特别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主课要加强,科学教育要从小开始,但不需门门课程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原理和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内容要删去陈旧的东西、次要的东西,突出主要的基本知识。

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是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把专业教育推迟到研究生阶段。例如美国历来在本科生阶段进行“通才教育”,现在更强调基础教育。苏联原来强调在本科就进行专业教育,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提出要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大学本科前三年为基础教育,四年级以后才开始专业教育。

第二,增设新的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如中小学在逐步普及电子计算机知识,推广信息技术,开设环境保护、人口学等课程。设置综合课程也是近年来各国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科学家认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多种的综合性知识。近年来所谓课程的“综合化”“一体化”的呼声比较高。例如日本广岛大学新设了综合科学部进行课程一体化的试验,苏联也在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中学课程也趋向综合化,许多国家在初中阶段自然科学的课程都是综合设置的。英国近年来试验社会科技教育STS(Sologyay)课程计划,系统地用政治学、经济学等各门学科知识,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不仅把自然界作为整体来认识,而且把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统一起来认识。苏联一贯主张早期就进行分科教学,强调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但近年来也强调各科之间的联系,各科教学大纲中都要有一节讲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三,增设选修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实行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的做法,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不同才能。中学里应开设选修课,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选择的余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专门的爱好,老师就要感到不安,因为他长大了就不会有什么创造才能,就会成为平平庸庸的人。小学也可以设选修课,如外语、音乐、美术课等,课程不仅要有选修课,教材也应编几套,有人主张编写有弹性的教材,便于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

第四,教育的现代化还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既然科学技术不断革新,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教学就不能只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说:“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让学生更多地自己学习,自己动脑筋,自己动手。要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课外自己活动的时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许多教育家主张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制造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国外近年来提倡讨论法,由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苏联广泛地提倡问题教学法,也是由学生按问题自己学习,通过课堂讨论掌握基本原理。苏联近年来还在各级学校中推行一种教学游戏,或者叫它为模拟演习,让学生扮演生产中的各种角色,练习处理生产中发生的事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教育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机器教学已经闯入教学过程中。机器教学当然不能代替教师,但对待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要采取积极态度,使它真正发挥教育的效果。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学普遍采用了专用教室制,即每门课程都在专门的教室中进行。这种教室里备有各种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由于现代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起变化。个别教学正在逐渐增加,班级讲授制正在受到冲击。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史上经过了由个别教学到班级集体教学的演变,现在则又有向个别教学演变的趋势。美国有些学校已不按年级分班,而按能力分组,加强个别指导。法国1983年9月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了一次改革,把过去的班级制度,改为组成混合能力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再分成小班,教学时,法语、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编班,并根据成绩经常调整。总之,教育的现代化改变了过去固定不变的班级制度,采用灵活的方式,加强个别指导,并利用视听教学手段,辅导学生自学等。

(五)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

面向未来,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不仅要面向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还要向社会主义的更高级阶段迈进。今天的学生不仅是未来的生产骨干、科技骨干,而且是能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才。因此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使他们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需要,而且要把他培养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切不可忘记了这个方向。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物欲在增长,道德在堕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加,这使得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坏,呼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不过,应当看到,任何一个社会总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我们来讲,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西方腐朽的思想也会趁机而入,加强道德教育,防止资产阶级的精神污染,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六)提高师资的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世界各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遇到师资问题。许多新教材不仅学生不适应,教师也不适应,应该说,更主要的是教师不适应,因而他不能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中,就采用了一面编教材、一面试验、一面培训教师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近这次改革,更加重视教师的作用。除了加强培养各科教师外,还专门培养指导课外活动的教师,指导生产教学的技师,并普遍提高教师的工资达30%~35%。他们要求各级学校的教师乃至校长每五年进修一次,并加以评定,保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我国当前的师资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相距很远。就目前的状况来讲,胜任的教师还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如果进一步地实现现代化,又会有许多教师不能胜任。因此,必须把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作为开创教育新局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问题来抓。

现有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我认为,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水平,改变那种小学毕业教小学,中学毕业教中学的状况,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学生心理,善于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1]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

[2]田心:《关于世界新的技术革命》,载《光明日报》,1984-01-20。

[3]《人—科学—技术》,352页,莫斯科,197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光明日报》,1984-03-30。

[7]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问题》,载《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1期。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见《列宁选集》第4卷,3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