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1(第2页)
现代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和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还要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育,就是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所以马克思说:“如果说,工厂法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7]由此可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但是,近年来,一谈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许多同志都感到心有余悸,似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不行时了,不应该再提了。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过去我们对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四人帮”把一些谬论强加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头上,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所以人们至今犹谈虎色变。因此,要更正确地认识这条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还需对过去的错误认识加以澄清。
第一,过去对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只强调了思想教育、思想改造的一面,没有认识到它对现代生产的意义。诚然,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步地结合起来,缩小和消灭体脑差别。但是,根据现代生产的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要求劳动者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因为它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没有文化科学知识,就谈不到结合。可是,过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了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代名词,把知识分子都赶下乡去,使得知识分子的脑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的知识不能真正用于发展生产。
消灭体脑差别,不是通过把脑力劳动者的知识水平都降低到体力劳动者的水平就能办到的;相反,必须把体力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提高到脑力劳动者的水平才能逐步达到。斯大林曾经严厉地批评过一些“左”的倾向,他说:“有些人以为,可以在脑力劳动者、工程师和技师的文化技术水平降低到中等熟练工人水平的基础上,用稍许拉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方法来做到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是完全不对的。只有小资产阶级的空谈家才这样来想象共产主义。其实,只有在工人阶级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的基础上,才能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8]
第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解为“学工、学农、学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意思是指不应把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应该让他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上有工、农、商、学、兵各式人等,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和怎样工作的,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这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完全是两回事。
第三,用生产劳动代替学校教学。“**”中提出的“以生产任务带教学”“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社会为课堂”等,都是用生产劳动取代学校教学的极“左”口号。在这种错误口号的影响下,学生取消了对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学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极其重要的基础科学知识,改成什么“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三机一原”成了唯一内容,严重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化科学水平。这个严重的教训,应该永远吸取。
要认真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大的方面来讲,就要使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从一个学校来讲,应该做到下列几点。
第一,认真搞好教学,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他将来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讲到,现代大工业生产需要工人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工人要有科学文化知识。没有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和生产劳动两者的结合。
第二,对学生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让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过程,并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地进行。小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观工厂、农场、生产队的拖拉机操作、科学种田的实验等。中学生,除了组织他们参观工厂、电站、农技站等设施外,应该设置生产技术课程,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并向他们介绍能源问题、机械化自动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现在世界工业化国家都十分重视技术教育问题。例如,法国中学里初中一至四年级开设手工和技术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学会服装工艺与制作、建筑工艺与制作、食品工艺与制作、机械工艺与制作等;初中三至四年级开设工业技术选修课,培养学生掌握为完成和研究产品而进行的技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掌握关于材料、制造方法以及各系统的内容与安排的基础知识,掌握机器制造和电力建设等方面的符号和图表表示方法等。(参见《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2、3期)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生产工具。生产劳动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小学生主要开设手工劳动课,参加力所能及的辅助劳动,使学生学会使用剪刀、铲子等工具,学会浇花、饲养小动物等。中学高年级就可以每学期组织少量的工厂或农村的生产劳动。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使教育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才。今天我们办教育如果不重视这条规律,将来就要受到它的惩罚。现在许多中学毕业生不热爱生产劳动,没有生产劳动技能的训练,就是不重视这条客观规律的结果。因此,各级学校应该认真地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三、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现在讲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学生的德、智、体的和谐发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使人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水平上才能完全做到。在今天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很难达到。今天的要求主要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还要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地全面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所谓全面地贯彻,就是说几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学校要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革命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但是加强思想教育并不等于把许多时间用在思想教育工作上,而是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中。
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因为学校大部分时间要用在教学工作上,向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胜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政治与业务、红与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政治觉悟越高,学习目的越明确,越能自觉地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科学文化知识,又是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破除迷信,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思想觉悟再高,业务再好,将来也不可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32年来,在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上有过许多经验教训。1958年以后,主要是一种“左”的倾向:强调了政治思想工作和生产劳动,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把政治和业务对立起来,以致政治活动频繁,生产劳动时间过多,影响了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1961—1962年总结了经验教训,制定了中小学校工作条例,摆正了德、智、体几方面的关系,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到了“**”期间,把正确的东西批判为修正主义,颠倒了是非,“左”的东西重又抬头,而且发展到了极点。“四人帮”出于他们反革命目的,叫嚷“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使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这个时期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强调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恢复了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制度,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新被各个学校所重视。
但是,当前教育工作中,忽视德育、体育以及在智育方面不按教学规律办事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当前在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舆论,似乎毕业生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教出来的学生考入重点学校或考上高等学校的多就是好教师。如果一个小学的毕业生考上重点中学的很少,一个中学的毕业生考不上大学,这个学校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家长的非难、上级教育机关的批评,甚至会影响到这个学校教师的提级提薪。在这重重的压力下,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阻碍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最大的绊脚石,严重地影响到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1)轻则忽视思想政治教育,重则用腐朽的个人主义去刺激学生。例如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讲,“你们现在不用功,将来考不上大学,只好去卖酱油醋”。他们不是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而是把劳动分成等级,把劳动者分为高低贵贱,似乎大学毕业是高贵的,其他人则是低贱的。这不是剥削阶级思想又是什么呢?某地学校在毕业班中成立了一个尖子班,给予各种特殊的照顾,教室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着“谁是英雄好汉,谁是懦夫懒汉,两个月内见高低”,下联写着“谁将名列前茅,谁将名落孙山,六十天内见分晓”,横幅是“背水一战”。这样的气氛给学生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气氛中能培养得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吗?
(2)注意了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放弃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许多学校把学生按程度分成快慢班。本来,学生知识水平有差别,适当分班,便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特别是加强差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赶上先进的同学。但是现在分快慢班的目的却是为了确保少数学生能够升大学,而把大多数学生撇而不顾。给少数尖子学生配备最好的老师,给他们“吃偏饭”,加强辅导;而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有经验的教师的教授和辅导。这种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给学生心理发展上也造成极不正常的影响,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3)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到了毕业班,为了提前复习,把讲授新课的时间压缩,因此只好赶进度,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只管往学生的脑子里灌,学生不管懂不懂,只好囫囵吞枣地往脑子里装。每天要做几十道题,上百道题,作业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学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据北京市1979年对1623名高考学生体检情况的调查,结果是:
体检合格的
714人,占总数的44%
不完全合格的(限报专业)
908人,占总数的55。9%
其中近视眼
714人
身高体重不合格的
152人
近两年来,这种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不仅高考是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家长拼命地让自己的孩子上名牌幼儿园,然后上名牌小学,考重点中学,最后考入大学,竞争算是告一段落。因此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涉及小学。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很重,有许多地方,一年级的学生作业要做到晚上10点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现在特别值得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问题。据卫生部抽查,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十分严重。城市中学生视力低下患病率平均达29。4%,城市小学生患病率平均达19。1%,农村中学生视力低下平均为15。5%。学生的健康,关系到“四化”的建设、民族的未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改善学习条件外,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